[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启动继电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15095.3 | 申请日: | 2011-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9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于季刚;张泽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H50/02 | 分类号: | H01H50/02;H01H50/04;H01H50/14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24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启动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启动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启动继电器由于装配工艺设计不够合理,因此可能因焊接时间过长等原因而引起拉锡(即焊锡流下),造成线圈与外壳短路。
中国专利CN1816889公开一种继电器,尤其是用于内燃机的启动继电器(10),它的用于继电器的开关触点和励磁线圈的连接端子固定在继电器的一个开关盖(11)上,其中,励磁线圈的连接端子(50)构成为插塞接头。为了降低带有励磁线圈的针对汽车的接头几何形状的不同开关盖的数量,励磁线圈的插塞接头构成为插塞连接的第一部分(15),与之共同作用的第二部分(18)构成适配器(17)的输入端,其输出端(21a)构成为带有针对汽车的接头几何形状的连接端子(50)。
中国专利CN2417637公开一种用于汽车、摩托车等车船的无触点喇叭、灯光、启动用电子继电器系列。它解决了电子继电器适应目前汽车负极搭铁一线供电的特点,无触点、无火花、可靠,做到电源电压6V~24V通用。其基本电路是由DC-DC变换、变压器隔离耦合触发电路、VMOS管开关电路连接组成。按基本电路和基本电路扩展电路制成机芯装入目前各种车船用电磁继电器外壳中,能直接替代目前车用电磁继电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汽车启动继电器由于装配工艺设计不够合理,可能因焊接时间过长等原因而引起拉锡(即焊锡流下),造成线圈与外壳短路等问题,提供可以有效杜绝拉锡现象的一种汽车启动继电器。
所述汽车启动继电器设有外壳、绕组、铁芯、动触头、静触头和引出线,外壳由底盖和顶盖通过紧固螺丝连接,引出线通过铆钉与绕组连接,绕组、垫片、套筒和密封垫片依次装入底盖中,绕组的引出线上套入玻纤套管和绝缘垫片形成底座部件,绝缘垫片由玻纤管套支撑。
所述绝缘垫片可采用红钢纸或青壳纸等绝缘材料。
与现有的汽车启动继电器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由于将绕组的引出线套上玻纤套管和绝缘垫片,形成底座部件,绝缘垫片靠玻纤管套支撑,因此可以有效滴堵住可能流下的焊锡,有效地杜绝拉锡现象,不会造成线圈与外壳短路等问题。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启动继电器长期以来,在焊接时容易沿着铆钉孔内壁流下与垫片及底盖接触引起短路故障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在图1和2中,各标记为:底盖1、底盖支架2、绕组3、铁芯4、垫片5、套筒6、密封垫片7、顶盖8、密封垫圈9、接线柱10、静触头11、动触头12、波形弹簧13、绝缘垫片14、塑料绝缘套15、卡簧16、卡簧垫片17、铆钉18、红钢纸垫片19、玻纤管套20、螺母21、弹垫22、紧固螺丝23、引出线24。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有外壳、绕组3、铁芯4、动触头12、静触头11和引出线24,外壳由底盖1和顶盖8通过紧固螺丝23连接,引出线24通过铆钉18与绕组3连接,将绕组3、垫片5、套筒6和密封垫片7依次装入底盖1中,绕组3的引出线24套上玻纤套管20和红钢纸垫片19形成底座部件,红钢纸垫片19靠玻纤管套20支撑。
所述红钢纸垫片19的外径为4mm,内径为0.9mm,厚度为0.8mm。
以下给出装配顺序:
1)铁芯部分(包含动触头)连接:将绝缘垫片14、动触头12、波形弹簧13、塑料绝缘套15、卡簧垫片17和卡簧16按顺序装入铁芯4中,通过卡簧16卡将相应部件装配在铁芯4上。
2)顶盖与铁芯部分连接:将已装配的铁芯部分置于顶盖8中,将静触头11置于接线柱10内,串过顶盖8装配孔,另一端装配密封垫圈9、弹垫22和螺母21,通过螺母21将铁芯部分装配于顶盖中。
3)将绕组3、垫片5、套筒6和密封垫片7按顺序装入底盖1中,绕组3的引线套上玻纤套管20和绝缘垫片19形成底座部件。
4)将装配于顶盖8中的铁芯部分与顶盖8通过紧固螺丝23与底座部件连接:顶盖8上有2个铆钉18,装配时先将绕组3的引线穿过顶盖8上的2个铆钉18孔,通过紧固螺丝23将顶盖部分和底座部分连接在一起,用电烙铁将绕组3的引线焊接在铆钉18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50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健康节能饮水机
- 下一篇:一种水样预处理系统中灭菌除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