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密存储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4683.5 | 申请日: | 2011-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94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徐相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北大方正科技电脑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14 | 分类号: | G06F12/14;G06F1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0 | 代理人: | 余功勋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密 存储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据存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能对数据进行加密的存储设备。属于计算机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普通存储器,如硬盘、U盘等,存储的数据都是明文存储,即写到存储介质上的数据,没有任何加密操作,写的是什么读出来的就是什么,需要加密一般也只是对单个文件进行额外地加密,要对存储到存储器上的所有数据进行加密,现有技术还比较麻烦。当存储器需要修理时,只要存储介质没有损坏,里边的数据就可以被数据恢复公司读出,并看到,使存储器的使用者受到极大的损失。尤其当存储设备出现问题需要进行数据恢复时,往往导致重要数据的泄密,因此需要一种存储设备,能自动对所有数据进行加密,保证存储器损坏需要恢复时数据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加密存储设备,其能对存储到介质上的数据进行自动加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密存储设备,包括加密主控芯片、数据存储介质和数据总线,加密主控芯片分别连接数据存储介质和数据总线,数据通过加密主控芯片在数据存储介质和数据总线间双向传输,加密主控芯片对数据进行加密或解密,并控制数据存储介质中数据的存储和读取。即数据总线上的数据传输到加密主控芯片,加密主控芯片对数据进行加密后传输到数据存储介质存储;另一方面,数据存储介质上的加密数据传输给加密主控芯片解密后,再传输到数据总线。数据双向传输的方法为现有技术。
所述的加密主控芯片包括处理器、总线控制器、I/O控制器和加密模块,总线控制器分别连接加密模块、处理器和I/O控制器,处理器控制数据在数据存储介质上的存储和读取,总线控制器传输数据,I/O控制器控制数据的输入输出,加密模块对数据进行加密或解密。总线控制器和I/O控制器的功能与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
所述加密模块为国密算法模块、军密算法模块和AES加密模块中的一种。
所述I/O控制器包括接口控制器,接口控制器连接数据总线。
所述加密存储设备为加密硬盘或加密U盘。
加密硬盘的处理器是硬盘控制芯片。
加密U盘的处理器是USB控制芯片。
当加密存储设备为加密硬盘时,所述接口控制器为SATA接口控制器,数据总线为SATA数据总线。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加密存储设备的数据的存入和取出需要经过加解密过程,使数据管理更加安全;
2、当存储设备出现问题需要恢复数据时,把电路板上的主控芯片取下自己保存,而存储介质拿到数据恢复公司恢复数据即可,由于存储的是密文,所以不需要担心泄密;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存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加密存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现有技术中存储设备包括主控芯片、数据存储介质和硬盘数据总线,以SATA接口的硬盘为例,如图1所示,数据通过主控芯片1’在硬盘数据存储介质2’和SATA数据总线3’之间双向传输。主控芯片1’为普通的主控芯片,包括处理器,即硬盘控制芯片1’1、总线控制器1’2和I/O控制器1’3,I/O控制器1’3包括SATA控制器1’31和其他控制器1’32。SATA数据总线3’上的数据通过主控芯片1’上的SATA控制器1’31通过总线控制器1’2发送到处理器1’1处理后写入硬盘数据存储介质2’,数据为明文存储;要读取数据时,主控芯片1’上的处理器1’1将数据从硬盘数据存储介质2’中取出通过总线控制器1’2发送到SATA控制器1’31后传输到SATA数据总线3’,用户看到的还是明文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加密存储设备则包括加密主控芯片、数据存储介质和数据总线,加密主控芯片分别连接数据存储介质和数据总线,数据通过加密主控芯片在数据存储介质和数据总线间双向传输,加密主控芯片对数据进行加密或解密。
实施例1加密的SATA接口硬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北大方正科技电脑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北大方正科技电脑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46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