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隔爆、本安型电池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11667.0 | 申请日: | 201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54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王留义;杨勇;郑克;王程哲;石良希;杨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煤安全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46;H01M1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彭秀丽 |
地址: | 325619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救生 电池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矿安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隔爆、本安型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煤矿井下的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蓄电池,大多采用铅酸电池,此类电池体积较大,使用寿命较短,后期污染严重,并且在充放电时会产生一定量的有害易燃气体,无法满足井下防爆的要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CN101194338Y公开了一种矿用防爆锂离子电池供电系统,包括蓄电池组和防爆壳体,蓄电池组置于防爆壳体内,蓄电池组由多个锂离子电池连接组成。由于采用了锂电池组和防爆结构,使得电池寿命增长,没有铅等物质的后续污染,体积灵巧轻便,不会产生氢等易燃气体,防爆和散热性能大为提高,使用安全可靠。
但是,随着精密电子技术在煤矿井下得到普遍广泛的应用,各种手持式、携带式电子仪器由于轻巧灵活、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但大多需要外部电源供电,而CN101194338Y中的电池系统无法为井下仪器提供充电端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解决现有矿用蓄电池无法为井下仪器提供充电端口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隔爆、本安型电池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隔爆、本安型电池系统,包括隔爆型主体腔、置于所述隔爆型主体腔内的锂离子电池组、与所述锂离子电池组相连并控制所述锂离子电池组进行充放电的电源管理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有充电插口的隔爆型充电腔,所述充电插口与所述电源管理器相连并输出电源。
所述充电插口设置有两个,分别输出3.6V直流电和220V交流电。
所述电源管理器包括,
电池参数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锂离子电池组当前容量信息;
故障诊断和实时警示模块,用于诊断所述锂离子电池组的故障信息并警示;
充电放电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锂离子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
所述隔爆型充电腔具有的空间适于容纳并存放便携式井下仪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设置带充电插口的隔爆型充电腔,能够提供3.6V直流电和220V交流电,为便携式井下仪器提供电源支持,同时为环境监测、照明和通讯提供长时间的连续供电。
2、隔爆型充电腔具有的空间适于容纳并存放便携式井下仪器,能够将仪器置入此腔保持充电,并在矿难发生时迅速取出仪器投入使用。
3、电源管理器具有智能管理功能,能测定电池容量、进行故障诊断和实时警示及控制充放电过程,使得本电池系统满足本质安全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所示,一种用于矿用救生舱的隔爆、本安型电池系统,包括隔爆型主体腔1和隔爆型充电腔2。隔爆型主体腔1内置有锂离子电池组3和控制所述锂离子电池组3进行充放电的电源管理器4。
所述电源管理器4包括用于采集所述锂离子电池组当前容量信息的电池参数采集模块、用于诊断所述锂离子电池组的故障信息并警示的故障诊断和实时警示模块、以及用于控制所述锂离子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的充电放电控制模块,使得本电池系统满足本质安全的要求。
隔爆型充电腔2设有与电源管理器4相连的两个充电插口5,能够提供3.6V直流电和220V交流电,为便携式井下仪器,如瓦斯泄漏报检测仪、井下有害气体浓度监测仪等便携设备提供电源支持,同时也能够为照明和通讯提供长时间的连续供电。所述隔爆型充电腔2具有的空间适于容纳并存放便携式井下仪器,能够将仪器置入此腔保持充电,并在矿难发生时迅速取出仪器投入使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煤安全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煤安全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116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维立体硬质电子宫腔镜系统
- 下一篇:一种提高人造奶油生产稳定性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