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减排无纺滤料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91409.0 | 申请日: | 201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37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靳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靳双林 |
主分类号: | B01D39/14 | 分类号: | B01D39/14;B32B5/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3122 辽宁省抚顺***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减排无纺滤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纺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减排无纺滤料。
背景技术:
无纺滤料是采用非织造技术针刺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三维结构的过滤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尾气净化和物料回收。传统的无纺滤料是由相同的两个普通纤维层与网布层构成,其产品结构中的纤维与纤维之间孔隙大小基本相同,这种结构的无纺滤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在产品内部形成粉尘积聚,从而造成工况运行阻力上升、能耗增大、使用寿命短。长期以来,无纺滤料一直选用单一的普通纤维为原料,该种产品在有些行业部分工况除尘系统应用,其粉尘排放浓度同国家新的排放标准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几年,很多生产厂商生产一种以滤料为基材,其表面复合一层PTFE微孔薄膜的覆膜无纺滤料,该产品除尘效率高;可遏止粉尘的深层渗透,工况运行阻力平稳。但因其采用粘合或热熔复合加工方法,在高温工况条件下,使用3-5个月就出现薄膜脱落现象,此时的产品使用性能等同手传统无纺滤料。另外,由于覆膜滤料透气量很小,导致工况运行阻力高、能耗大,产品成本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减排无纺滤料,它具有梯度纤维层结构,即可提高除尘效率等使用性能,又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超细纤维层1、普通纤维层2、网布层3、粗纤维层4构成,超细纤维层1设置在无纺滤料的表层,普通纤维层2设置在超细纤维层1的里侧,网布层3设置在普通纤维层2的 里侧,粗纤维层4设置在网布层3的里侧。
所述的超细纤维层1的纤维为0.5-0.8D,粗纤维层4的纤维为3-5D。超细纤维层1的纤维层重量为150±10g/m2;普通纤维层2的纤维层重量为100±10g/m2;网布层3的网布层重量为100g/m2;粗纤维层4的纤维层重量为150±10g/m2。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梯度纤维层是通过针刺工艺加固而成,在高温工况条件下运行,其梯度纤维层结构稳定,各层之间不会出现剥离脱落现象。
2、超细纤维层纤维之间的孔隙极小,且孔隙率高,有效阻止细粉尘的深度渗透,从而提高了对粉尘的过滤精度,实现高效除尘。
3、梯度纤维层纤维之间的孔隙自迎尘面至背尘面,是由小逐渐变大,这种结构有利于气体流通,工况运行阻力低能耗小。
4、梯度纤维层结构的滤料,可有效减弱滤料内部粉尘积聚,延长滤料的使用寿命。
5、滤料表面的深度烧压成膜后整理,有利于清灰;从而保证工况在低阻力下平稳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超细纤维层1、普通纤维层2、网布层3、粗纤维层4构成,超细纤维层1设置在无纺滤料的表层,普通纤维层2设置在超细纤维层1的里侧,网布层3设置在普通纤维层2的里侧,粗纤维层4设置在网布层3的里侧
所述的超细纤维层1的纤维为0.5-0.8D,粗纤维层4的纤维为3-5D。
超细纤维层1的纤维层重量为150±10g/m2;普通纤维层2的纤维层重量为100±10g/m2;网布层3的网布层重量为100g/m2;粗纤维层4的纤维层重量为150±10g/m2。
本具体实施方式选用不同粗细的纤维,经混开、梳理、铺网工序分别成网,在成网帘上形成超细纤维层-普通纤维层-网布层-粗纤维层的结构,再经针刺工序复合成梯度结构的针刺毡,并对超细纤维层表面做特殊的后整理,最终加工成具有梯度结构的节能、减排无纺滤料。
所述的超细纤维层1的梳理工序为特殊的新型设备加工制作,纤维网均匀平整,避免了使用过程中局部泄尘现象;对针刺工序上、下针刺机的刺针规格和工艺做了较大的改进,使各纤维层之间的结合更加牢固,确保使用时不会出现脱层,始终保持稳定的梯度结构;特别是滤料的表面后整理,采用高温高压的创新工艺设计,使超细纤维层(1)表面形成光滑致密的膜,进一步缩小了表层纤维之间的孔隙,达到高效除尘和易清灰的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梯度纤维层是通过针刺工艺加固而成,在高温工况条件下运行,其梯度纤维层结构稳定,各层之间不会出现剥离脱落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靳双林,未经靳双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914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遗留物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太阳能聚光光导纤维接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