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渔竿钓性试验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88008.X | 申请日: | 2011-03-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67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 发明(设计)人: | 丛培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良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20 | 分类号: | G01N3/20 |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鲍光明 |
| 地址: | 26420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渔竿钓性 试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渔竿生产工艺中的钓性试验装置,具体的说是渔竿在进行成型之前对渔竿进行拉力强度测试的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钓鱼竿是钓鱼爱好者不可缺少的工具,渔竿的钓性是衡量渔竿质量如何的第一指标,传统的渔竿钓性试验是用人工来进行的,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用渔竿钓一重物进行试验,这样不仅费力而且具有危险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渔竿钓性试验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渔竿钓性试验机,通过该钓性试验机测试后的渔竿不仅承受的拉力基本上一致,而且能减少人工的投入,提高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渔竿钓性试验机,设有底座、机架和上支承板,其特征是:底座上安装有导轨、导杠以及用于提供升降和传动的减速机、下链轮,导轨平直并平行于水平面,导杠的轴线与水平面垂直,机架的两侧安装有直线轴承,直线轴承轴线与导杠轴线共线,机架中间位置经减速机固定有支轴和托架,托架中安装有托架轴,使其能随着减速机的旋转而自由转动,上支承板上安装有上链轮。
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托架的方孔处中心线与底座上的导轨中心线要位于同一平面内。机架的上下侧同一位置上各设有一个可上下调节的拉杆。上链轮与下链轮垂直对齐。导轨上安装有拉力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该钓性试验机测试后,不仅同一系列的渔竿在拉力强度上基本一致,而且提高了产量,省时省力,快速方便,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托架的正面示意图。
图1中 1.底座,2.导轨,3.导杠,4.下链轮,5.减速机,6.机架,7.支轴,8.托架,9.减速机,10.直线轴承,11.拉杆,12.链条,13.上支承板,14.上链轮,15.钢卷尺带,16.防护网,17.拉力传感器,18.托架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底座1上安装有导轨2、导杠3以及用于提供升降和传动的减速机5、下链轮4,导轨2平直并与水平面平行,两根导杠3的轴线要垂直于水平面并立足于底面保证其牢固性。机架6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两个直线轴承10,直线轴承10的轴线与导杠3的轴线共线,以保证在导杠3的自由滑动。机架6中间位置上经减速机9固定有支轴7和托架8,托架8中安装有托架轴18,使其能随着减速机5的旋转而自由转动,托架8方孔处的中心线要与导轨2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机架6的上下侧同一位置上各设有一个可上下调节的拉杆11,以保证链条12的松紧度。上支承板13上安装有上链轮14,上链轮14与下链轮4要垂直对齐,导轨2上安装有拉力传感器17,导杠3一侧垂直安装有钢卷尺带15。
使用该钓性试验机测试时首先把渔竿放入托架8夹紧,且另一端与拉力传感器17连接,然后启动减速机9通过支轴7带动渔竿进行顺时针旋转运动,同时,托架8也随之转动以对渔竿进行旋转保护,避免渔竿被托架棱角割断。与此同时渔竿在旋转的过程中拉动拉力传感器17使其在导轨2中滑动保证渔竿承受垂直向下的拉力。在旋转到指定角度后,停止减速机9并启动减速机5,使减速机5带动下链轮4旋转,通过链传动使渔竿在完成一定的弯曲强度试验后再通过升降来最终完成渔竿的拉力承重试验。
由于减速机采用了变频器控制,所以在渔竿的拉力承重过程中实现了速度的无级调速,并可通过推把来控制拉力承重过程的快慢。如果渔竿在拉力承重中出现突然的断竿,则可以通过拉力承重传感器的峰值保护功能在数字显示器中读出其承受的最大拉力,及时准确地掌握所测试的结果。在减速机的带动下旋转编码器输出连续的脉冲,通过数字显示器来显示渔竿承重时上升的高度。通过以上过程就完成了对渔竿的拉力试验。
为了更好的实现该试验机的实用效果,防止渔竿在测试的过程中出现突然的断竿而伤到测试人员,在其侧又安装了防护网16以保护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良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威海良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80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