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数字液晶灯管测试仪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84501.4 | 申请日: | 2011-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4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吕才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才志 |
主分类号: | G09G3/00 | 分类号: | G09G3/00;G01R31/02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马正良 |
地址: | 730000 甘肃省兰州***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字 液晶 灯管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字液晶灯管测试仪,可针对笔记本或液晶显示器10寸到24寸不同的LCD液晶屏,能够检测出LCD液晶屏内灯管的好坏,并且以数字屏的方式显示出来。
背景技术
在笔记本电脑维修过程中,通常会遇到液晶显示器开机后出现屏暗、屏闪、开机几秒钟后黑屏的故障。一般是采取用相同型号的灯管代换来排除故障。由于LCD液晶屏的型号有很多,从10寸到26寸不等,给维修人员检测带来不便。另外,液晶显示器开机后出现屏暗的情况有很多种,如高压板坏、灯管坏、供电不稳定所导致。其次,由灯管导致的屏暗种类也很多,如本身老化、高压线接触不良、漏电、或者直接内部断裂等。这就需要一种仪器能够准确地判断液晶屏内灯管的好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字液晶灯管测试仪。通过该仪器能够检测出LCD液晶屏内灯管的好与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数字液晶灯管测试仪,呈矩形盒体,盒体的两侧设置PC电源插口、DC电源插口、第一插口、第二插口和第三插口,表面有数字显示屏、开关键、电源指示灯和工作指示灯;盒体内装有欠压、过压保护电路、保护隔离电路、开关触发电路、高压逆变电路、负载过重保护电路、输出部分和数字显示部分。由欠压、过压保护电路对输入的DC、PC电源进行电压检测,同时输入的电源经保护隔离电路由开关触发电路控制,转换为B+电压,再经高压逆变电路将B+电压变成负载所用的高压脉冲电压(通常在2KV以内),再从输出部分引出一小部分电压,通过负载过重保护电路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ON信号,并将ON信号反馈给开关触发电路。ON信号不正常,开关触发电路都会停止工作,B+电压消失;反之ON信号正常,开关触发电路和后续的电路就能正常工作,由数字显示部分把负载的取样电压通过A/D(模/数)转换,以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
工作原理:由于液晶灯管正常工作时电流是恒定的,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这一特性(不同的尺寸所用的电流不一样,屏的尺寸越长所需的电流越大)。于是可以通过可调电源对负载(屏内的灯管)所使用的电流大小来进行初步判断,其次对负载进行电流取样,把取样的电流转换为取样电压,最后把取样的电压通过A/D(模/数)转换以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达到准确地判断液晶屏内灯管的好与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针对笔记本或液晶显示器10寸到24寸不同的LCD液晶屏出现的屏暗、屏闪、或开机正常几秒钟后黑屏的故障,本实用新型方便、快捷、准确检测出LCD液晶屏内灯管的好与坏。并且通过显示屏以数字的方式显示出来,一目了然。支持PC电源12V或者DC电源的输入(12V-16V),可同时检测2根灯管。该产品具有欠压、过压、负载过重保护功能,使该产品更加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观图。
图2是图1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板方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保护隔离,欠压、负载过重保护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过压保护电路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高压逆变电路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开关触发电路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数字显示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数字液晶灯管测试仪,呈矩形盒体,盒体的两侧设置PC电源插口、DC电源插口、数字显示屏1、开关键2、电源指示灯3,工作指示灯4、第一插口5、第二插口6和第三插口7;盒内装有欠压、过压保护电路、保护隔离电路、开关触发电路、高压逆变电路、负载过重保护电路、输出部分和数字显示部分,分别通过导线连接(见图3)。
1:AD的产生
如图3所示,当PC电源通过D1或DC电源通过D2后产生AD电压,电压范围为12V~16V。
2:过压保护电路和VIN的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才志,未经吕才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45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