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弦琴微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82892.6 | 申请日: | 201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6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宋从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从勇 |
主分类号: | G10D3/14 | 分类号: | G10D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合德专利事务所 11244 | 代理人: | 李本源 |
地址: | 10002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弦琴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弦琴微调且能够普遍应用于各种弦琴的弦琴微调装置。
背景技术
弦琴是我国优秀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来,弦琴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在众多仁人智士的努力下,这一方天地已是异彩纷呈,旧貌换新颜。弦琴的演奏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随着演奏者对乐器要求的提高,以及西洋乐器对民族乐器的冲击,传统的弦琴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需要革新,如其琴轴只能对琴音进行粗调,精细调整难以把握;以三弦为例,三弦琴杆长,调弦不方便。尤其是儿童,手臂短,手劲小,调弦时够不着琴轴。即使勉强能够着也难以拧动轴子。传统的琴轴调弦时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把弦调准。要把三弦的三条弦音高调准,对三弦演奏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三弦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有的弦琴也增设了微调装置,例如柳琴,是将提琴的微调直接装置在柳琴上,因提琴的张力没有民族乐器大,提琴的微调因结构关系,装置在民族乐器上受力较大,其使用寿命短,且不实用。也有把机械轴安在三弦头部的,调弦确实方便了,但因三弦头部过重,加大了左臂持琴的难度仍难以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弦琴微调装置。本实用新型是根据弦琴的特点专门设计,适用于三弦、柳琴等民族乐器,解决了民族弦乐器没有微调的历史难题,且结构简单、经久耐用。尤其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许多演奏者年龄幼小,还有的演奏者岁数偏大抬肘不方便,对于抬手调整弦琴顶部琴轴的动作的完成很困难,而本实用新型是将微调器设计在琴鼓的尾部,极大程度的方便了调音的操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弦琴微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微调旋钮、微调弹片、弦 钩和弦总,所述主体的首端面上设有弦总,在其面板首端处设有第一开口槽,面板上还装设有微调旋钮,在主体的底板底部装置有弦钩,底板上还固装有微调弹片,所述微调弹片抵顶在微调旋钮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和弦总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微调弹片和弦钩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尾端设有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二开口槽内穿装有栓杆。
进一步的,所述弦钩的一端装置在所述栓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微调旋钮与微调弹片相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微调旋钮与微调弹片、弦钩相对应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有: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经久耐用,适用于各种弦琴;
2、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弦琴进行微调,解决了民族弦琴没有微调的历史难题;
3、本实用新型配合琴轴进行调音,调节幅度大,能够调到4个八度;
4、本实用新型装置在弦琴的底部,调音时不需要高抬手臂调整担子顶端的琴轴,使用方便;
5、本实用新型是整体结构,经久耐用,其效果得到了中国音乐学院萧剑声教授、赵承伟教授和中国戏曲学院刘晓英教授的一致好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应用实施例。
其中:1主体,11面板,12底板,13第一开口槽,14第二开口槽,15栓杆,2微调旋钮,3微调弹片,4弦钩,5弦总,6担子,7琴轴,8琴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包括主体1、微调旋钮2、微调弹片3、弦钩4和弦总5,主体1为块状,优选为U型,采用铜材料为佳。主体1的首端面上设有第一开口槽13,尾端装置有弦钩4。微调旋钮2装置在主体1的 面板11上,微调弹片3装置在主体1的底板12上,弦琴的琴鼓8尾部装置的弦总5固接在主体1的首端。
其中,微调旋钮2和微调弹片3成对对应设置,微调旋钮2螺装于主体1的面板11并穿透主体1,其端部伸出主体1的底板12,微调弹片3的一端装置在底板12,另一端翘起,并且微调旋钮2伸出底板12(主体1底面)的端部抵住微调弹片3翘起的部分。通过扭动微调旋钮2在主体1中的深度,来调节其伸出主体1底面的长度,进一步调节微调弹片3翘起的程度。
使用时,弦琴的弦穿过第一开口槽13,压住微调弹片3翘起的部分,然后挂在主体1底部的弦钩4上。以此可以通过微调弹片3翘起的程度来对弦的张力进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从勇,未经宋从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28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八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药中的应用
- 下一篇:一种带有体重称的广告灯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