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声学器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82780.0 | 申请日: | 2011-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85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 发明(设计)人: | 刘广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九鹤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9/02 | 分类号: | H04R9/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手持 电子设备 声学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应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声学器件。
背景技术
在各种终端设备(尤其是手持电子设备)领域中,听筒或者扬声器是不可或缺的声学器件,用于重放对方的语音信息或者音乐信号。
听筒一般来讲是灵敏度较低的电声转换器件,主要用于私密语音通话;而扬声器的灵敏度较高,一般用于外放场合,比如音乐播放或者电话会议等。但两者工作原理相同,主要构成近似。在竞争激烈的通信设备行业,由于成本需求,经常将两者合二为一,即扬声器既用来当作听筒又用来当作外放。
在国际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手持电子设备安全有一定要求,其中一方面就是对人耳的保护。在上述二合一的应用场合,由于扬声器的灵敏度较高,通话时又靠近人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超出IEC安全标准的声压,导致听力损伤。
目前,在一般的手持电子设备的语音重放系统中,比如手机的扬声器设计中,主要通过声泄漏的方式来避免电声转换器件在人耳产生有害的声压,如诺基亚1110型号,摩托罗拉E398型号等等。
然而,由于泄漏孔的存在,此种方式中声音会向周围空间传播,周围的人可以听到同样的声音信息,从而影响了通话的私密性,不能保护隐私。而且,在某种误操作情形下,即使存在泄漏孔,仍然存在着对人耳的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出一种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声学器 件,以保护隐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声学器件,包括出音口和亥姆霍兹共鸣结构单元,所述出音口和亥姆霍兹共鸣结构单元连为一体;其中:
出音口,与耳朵相耦合时向耳朵提供声音信号;亥姆霍兹共鸣结构单元,与耳朵相耦合时吸收由出音口提供的预先设定谐振频率的声音信号。
所述亥姆霍兹共鸣结构单元为一或至少两个相互并联的亥姆霍兹共鸣器。
所述亥姆霍兹共鸣结构单元为亥姆霍兹共振结构,该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中至少有一个腔体并联有至少两个孔。
所述亥姆霍兹共鸣结构单元为至少两层的亥姆霍兹共振结构,其中每一层中至少有一个腔体并联至少两个孔。
所述预先设定谐振频率的范围为1300赫兹~1900赫兹。
所述预先设定谐振频率为1800赫兹。
所述亥姆霍兹共鸣结构单元填充有吸声材料。
所述吸声材料为活性炭或纳米多孔材料。
所述手持电子设备为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手持电子游戏设备、MP4播放器、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或掌上电脑。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该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声学器件包括出音口和亥姆霍兹共鸣结构单元,出音口和亥姆霍兹共鸣结构单元连为一体。其中:出音口,与耳朵相耦合时向耳朵提供声音信号;亥姆霍兹共鸣结构单元,与耳朵相耦合时吸收由出音口提供的预先设定谐振频率的声音信号。应用本实用新型后,既可以在需要场合实现消声功能,又能在外放场合不影响正常使用,可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听筒和外放扬声器的二合一场合,既节省设备成本,又不需要泄漏设计,从而可以在保护人耳的同时又保护隐私。
而且,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声学器件无额外成本,应用场合新颖独特,在结构上相对简单、尺寸小、重量轻,适用于大多数手持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亥姆霍兹共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人耳与手持电子设备耦合成亥姆霍兹共鸣器的示意图。
图3为人耳模型耦合谐振和普通外放之间的频率响应差异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声学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声学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声学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声学器件与耳朵耦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表达得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亥姆霍兹共鸣器进行说明。图1为亥姆霍兹共鸣器的典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九鹤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九鹤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27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薄电磁振动装置
 - 下一篇:为进一步处理保护硫化镉的器件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