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容积利用率太阳能水箱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80816.1 | 申请日: | 201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10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高建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建生 |
主分类号: | F24J2/46 | 分类号: | F24J2/4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夏晏平 |
地址: | 10110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积 利用率 太阳能 水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节能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水箱。
背景技术
传统太阳能水箱,其电加热器与水箱内胆底板之间须留有25—30cm左右距离,集热循环供水管与用户端供水总管其开口高度要高于电加热器开口高度5cm左右,即距水箱内胆底板30—35cm左右,通过水位传感器进行控制,防止电加热器产生干烧,防止水泵空转及水箱底部的沉淀物进入水泵,对水泵产生破坏。所以,集热循环供水管与用户端供水总管其开口以下的水箱容积均为非有效容积,这部分容积所存储的热水永远都无法被用户使用。这样的结构设计降低了水箱的有效容积率。
传统水箱的溢流口都设在水箱侧壁的最高处,其溢流口的最低点与水箱内胆顶板之间存在15—20cm左右高度,为了保障溢流,这个高度所产生的水箱容积永远都无法存储热水,所以,这部分容积也变为了非有效容积。
水箱底部的非有效容积加上水箱顶部的非有效容积,能够占到水箱总容积的20%左右,所以传统水箱的有效容积率只有80%左右。
当系统设计日用水量10吨时,采用传统太阳能水箱,其水箱容积需要配置到12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用户每天10吨的热水用量,传统水箱中有2吨的空间为非有效容积。
由于传统太阳能水箱需要对内置电加热器进行防干烧保护、需要对用户端供水泵和集热循环供水泵进行防空转与污物破坏保护、及溢流口开在水箱侧壁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水箱的有效容积率下降到了水箱总容积的80%左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全容积利用率的太阳能水箱。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全容积利用率太阳能水箱,包括溢流口和检修口:
所述溢流口设于水箱体顶部;
所述溢流口的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自来水补水管路的横截面积;
所述溢流口位置低于或平行于检修口。
作为优选,所述水箱的内胆底板为平面状,所述内胆底板设有用于容纳用户端供水总管和集热器循环供水管的末端的水槽。
作为优选,所述水箱的内胆底板为凹面状,用户端供水总管和集热器循环供水管的末端引至内胆底板最低处。
作为优选,所述水箱内胆与外壳之间设有保温层,所述水槽深度小于或等于水箱底板保温层的厚度。
作为优选,所述用户端供水总管和集热器循环供水管的水箱内部分加装活接。
作为优选,所述集热循环供水管和用户端供水总管分别设有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口设于水箱体顶部,溢流口低于或平行于检修口,水箱的内胆底板为平面状时,所述内胆底板设有用于容纳用户端供水总管和集热器循环供水管的末端的水槽,水箱的内胆底板为凹面状时,用户端供水总管和集热器循环供水管的末端引至内胆底板最低处,整体设计使得水箱容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内胆的底板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全容积利用率太阳能水箱,包括溢流口1和检修口2, 所述溢流口1设于水箱体顶部;所述溢流口1的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自来水补水管路的横截面积;所述溢流口1位置低于或平行于检修口2。所述水箱的内胆底板3为平面状,且设有用于容纳用户端供水总管4和集热器循环供水管5的末端的水槽6。所述水箱内胆与外壳之间设有保温层7,所述水槽6深度小于或等于水箱底板保温层7的厚度。所述用户端供水总管4和集热器循环供水管5的水箱内部分加装活接8。所述集热循环供水管5和用户端供水总管4分别设有过滤器9。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水箱的内胆底板3为凹面状,用户端供水总管4和集热器循环供水管5的末端引至内胆底板3最低处,同样可以达到太阳能水箱全容积利用率的效果。
全容积利用率太阳能水箱其作用在于:降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总投资成本及系统的运行成本,实现系统更经济、更节能、更环保的目的。
1、降低系统的总投资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建生,未经高建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08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