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电筒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71195.0 | 申请日: | 201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41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凯建 |
主分类号: | F21L4/00 | 分类号: | F21L4/00;F21V17/12;F21V23/04;F21V25/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李柏林 |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电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电筒。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手电筒根据其使用的途径不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以应用在矿坑、瓦斯槽、喷漆涂装作业的场合中的手电筒为例,该种手电筒要求具有较好的防爆性能,而且应具备有避免外界水气侵入的特质。一般而言,手电筒本体的前端为照明段,中间一段为握持部,而用于控制手电筒明灭的按押开关则是设置在照明段与握持部之间。按押开关是用来控制装在手电筒内部的导电片活动,来改变套入电筒内部的电池的导通,从而切换电池的接触或断电状态。而在握持部的末端是覆设有盖体,在电池握持部的端部开口套入后,盖体就与握持部末端开口旋合。
在盖体旋紧后,手电筒内部则形成了一密闭空间,这使得电池在供应照明灯泡电能之后所产生的热量无法顺利排出,如果在进入矿坑、瓦斯槽或喷漆涂装作业的场所时与环境中堆积到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产生接触,即引致爆炸事故。
另外,通常在设计这类的防爆电筒时,按押开关也会设置在握持部的末端,并且嵌入其中,握持部的周边凸起保护其,防止因为意外使手电筒在携带过程中掉落到地面上而错误地触发开关发生开关开启/关闭的情况,然而这种防误操作的设计因为在盖体旋锁之后会在螺旋配合处形成间隙,造成其易为外界水气从间隙处渗入,使内部导电片与电池发生故障而无法使用。
由于照明部单元是与手电筒本体直接旋合,因此其在组装时候往往定位不够精准,组装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防止置入内部的过热电池相互接触的且组装时定位准确的手电筒。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手电筒,包括分隔板、筒状的本体、设置在本体上的按押开关、与本体联接的照明部单元和盖体、位于本体当中的若干只电池,以照明部单元所在方位为前端,所述本体内部圆周壁上设有供所述分隔板插置其内的条槽;所述本体前端开口的内部圆周壁上设有与所述条槽错开设置的一截窄凹槽与宽凹槽,所述照明部单元与本体联接的部分亦设有分别与所述窄凹槽和宽凹槽相配合的窄突肋及宽突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照明部单元包括中壳罩、连结部件,前壳罩和中间设有基板的后壳罩,所述中壳罩、连结部件,前壳罩通过螺钉顺次联接,在中壳罩供螺钉穿过的空间套置有具有绝缘特质的衬部,所述后壳罩与中壳罩扣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壳罩上伸出至少一道勾部,所述中壳罩上亦设有与所述勾部相对应的缺口供其扣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本体后端开口收拢并形成一孔,该孔靠外周边向中间凹陷形成凹陷区,所述按押开关位于该凹陷区内并低于凹陷区的最高位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按押开关位于本体的后方,其与本体的中间段落间设有一阻隔环部,所述阻隔环部将本体内部空间与其后方的外部空间隔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手电筒的本体中置入分隔板,避免了手电筒工作时电池与电池之间产生的过热相互接触;窄凹槽、窄突肋与宽凹槽、宽突肋的配合有助于装配定位,使手电筒构件在组装时具有简便的装配基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能有效防止置入内部的过热电池相互接触,且组装时定位准确,安全防爆,可广泛用于各种需要手工照明的工作场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轴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件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组体透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照明部单元的后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凯建,未经王凯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11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