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蒸汽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60715.8 | 申请日: | 201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4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楼建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素珍 |
主分类号: | F22B1/28 | 分类号: | F22B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查芷琦 |
地址: | 3154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汽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蒸汽烤箱的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蒸汽烤箱的蒸汽发生器通常包括产生蒸汽的加热装置和储备水源的水箱,其中水箱中的水通过泵送的方式送入加热装置。此结构的缺点在于泵送需要消耗相应的能量,泵送的水量需要相应的传感、控制装置,不仅设备的费用高而且可靠性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通过设置利用虹吸原理的水箱、水管、加热装置,实现水箱对加热装置的容器的自动供水,整体提高蒸汽发生器效率,同时避免额外的控制装置,可靠性得到保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发生器,用于蒸汽烤箱中,包括壳体、加热装置和储备水源的水箱,水箱为密闭结构,加满水后的水箱置于壳体内,水箱进水口处于密闭状态,水箱的出水口具有顶开式阀门;水箱与加热装置之间通过水管连接,加热装置安装于水箱以下具有一定高差的位置,水管的进水口具有顶开水箱出。
水口阀门的顶杆并与水箱的出水口相连接,加热装置包括盛水容器和设置于盛水容器中盛水容器的电加热器,水管的出水口伸入盛水容器内。电加热器通过盛水容器将容器中的液态水蒸发为蒸汽,水管的出水口伸入盛水容器内,水箱内的水通过水管排入盛水容器内使得盛水容器内的水位不断上升直至将水管的出水口完全淹没,此时盛水容器内的空气不能够再经由水管上溯进入水箱,水箱内的水由于虹吸的原因停止向盛水容器中输送水流,当盛水容器中的液态水被逐渐蒸发而使得液态水位低于水管的出水口,空气可重新经水管进入水箱使得水箱再次进行向盛水容器的供水循环,此过程完全不需要外界的干预。
优选地,盛水容器为密闭的容器,容器通过蒸汽导管与外界通气。
优选地,电加热器具有圆柱形的热交换体,热交换体内部具有电发热管,电加热器设置于靠近盛水容器的中心部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通过设置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控制进入加热装置水量的水箱、水管,实现蒸汽发生器整体效率提高,同时避免额外的控制装置,并且可靠性得到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所标注的附图标记分别为:
1-壳体,2-水箱,21-水箱进水口,22-水箱出水口,3-水管,31-水管进水口顶杆,32-水管出水口,4-盛水容器,41-热交换体,42-电发热管,43-蒸汽出口,5-蒸汽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用于蒸汽烤箱中,包括壳体1、加热装置和储备水源的水箱2。其中,水箱2为密闭结构,通过进水口21加满水后将进水口21封闭,放入壳体1内,水箱2的出水口22具有顶开式阀门,水箱2与加热装置之间通过水管3连接,加热装置安装于水箱3以下具有一定高差的位置,水管3的进水口具有顶开水箱出水口阀门的顶杆31并与水箱的出水口22相连接。加热装置包括导热良好(例如金属材质)的盛水容器4和设置于盛水容器中的电加热器,电加热器具有圆柱形的热交换体41,热交换体内部具有电发热管42,电加热器尽量设置于靠近盛水容器4的中心部位,以使热交换更加均匀。电加热器通过盛水容器4将容器中的液态水蒸发形成蒸汽,水管的出水口32伸入盛水容器4内,盛水容器4为密闭的圆柱形容器,容器通过蒸汽出口43与蒸汽导管5相连接,通过蒸汽导管与外界通气。
使用时,水箱内的水通过水管3排入盛水容器4内使得盛水容器4内的水位不断上升直至将水管的出水口32完全淹没,此时盛水容器4内的空气不能够再经由水管3上溯进入水箱2,水箱2内的水由于虹吸的原因停止向盛水容器4中输送水流,当盛水容器4中的液态水被逐渐蒸发而使得液态水位低于水管3的出水口,空气可重新经水管3进入水箱2使得水箱再次进行向盛水容器4的供水循环,此过程完全不需要外界的干预。
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通过设置利用虹吸原理的水箱、水管、加热装置,实现水箱对加热装置的容器的自动供水,可整体提高蒸汽发生器效率,同时避免额外的控制装置,可靠性得到保证。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素珍,未经陈素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607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