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近接式软性耳麦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8110.5 | 申请日: | 2011-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0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琮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琮杰 |
主分类号: | H04R1/08 | 分类号: | H04R1/08;H04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39 | 代理人: | 孙刚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近接式 软性 耳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近接式软性耳麦,尤其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体积庞大硬式耳麦的结构,并且是可将麦克风巧妙的悬吊近接在嘴唇上方以利收音的耳麦。
背景技术
移动电话或MP3皆是目前生活上相当常用的工具。因此耳麦是移动电话或MP3使用上不可或缺的配件,典型耳麦所使用的麦克风为了定位在嘴唇上方,通常会由硬性耳机壳做支撑,连接一刚性长杆,以其前端再接合麦克风,藉刚性长杆调整并支撑麦克风接受发话。但刚性长杆为金属材质,与硬式耳机壳等庞大体积,无法任意缩小,而使耳麦在收藏上产生极大不方便;使用者感到不容易携带。
为解决刚性长杆麦克风与硬质耳机所造成不易收藏的问题,坊间最常见的耳麦则是以软性传输线分别连接耳机及麦克风,由于麦克风为下垂状态,须靠夹子将麦克风夹在衣服或衣领,但是麦克风距离嘴唇还是相当远,收音无法集中,通话对方不可能获得清晰的对话。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接式软性耳麦,其能有效使麦克风收音集中,并且易于收藏携带。
本实用新型的近接式软性耳麦,包括:两耳机,以及一麦克风,包含一收音头、LED闪灯及连接于麦克风两端的传输线,该传输线分别与两耳机相连;一传输导线,连接耳机、麦克风、造型控制器及电插杆;一造型控制器,包含一音量调整轮及麦克风兼LED闪灯开关钮,其两端与传输导线电性连接;一收线构造,中空耳机把柄,下为弹性束圈,传输线穿入之后从侧面小孔穿出绕个长度(称为调整线)之后再穿入另一小孔而连接耳机,用以收放传输线的长度;藉此调整传输线长短,使麦克风定位于嘴唇上方,集中收音。
其中,该麦克风传输线为柔软线材。
其中,该收线构造包含耳机的中空把柄、下为弹性束圈,侧面另开两小孔,藉此传输线可经该小孔收放其长度。
其中,该中空容室包含两小孔及穿越该两小孔的传输线,该传输线卷圈(称为调整线)于中空容室外端。
其中,该麦克风设有具娱乐性闪烁功能的LED晶片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所提供的近接式软性耳麦,包含可塞挂于耳朵的两耳机主体及悬吊于两耳机间的麦克风;而麦克风使用左、右端的传输线与两耳机相连。该连接(传输)线并根据不同脸宽大小,利用收线构造加以调整连接线的长度,使麦克风可以贴近嘴唇上方,或垂至下巴。
本实用新型的耳麦特别以柔软线材的传输线及连接线分别衔接耳机及麦克风,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耳麦体积非常小,可经卷收而达到不占空间的收合型态,轻巧、易于收藏。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有效使麦克风收音集中的近接式软性耳麦,利用两耳机间的连接导线悬吊麦克风,将麦克风巧妙的贴近嘴唇上方处,使收音集中,而解决传统麦克风收音不清的问题,并且该耳麦几乎都是软性材料,具有轻巧不占空间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近接式软性耳麦佩戴应用图。
图2:左耳机放大图。
图3:右耳机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耳麦的实施方式。该耳麦包含可塞挂于左、右耳朵的两耳机主体1、2和自耳机连接延伸出的传输线10,以及衔接在两耳机之间的麦克风3。本实施例中,该传输线10往下并连接一个造型控制器6,其中该造型控制器6有包含音量调整轮7和麦克风(兼LED闪灯)开关钮8,其尾端再经由传输线10分别连接两个电插杆9,作为麦克风及耳机的插头。
本例中,该控制器6的形状不限定,另可为造型设计,藉由其中调整轮7,控制耳机1、2的音量大小,利用开关钮8控制麦克风3及LED闪光灯5的开与关。该麦克风3包括一发话用的收音头4及闪光的LED闪光灯5,且麦克风3两端并以传输线10连接至两耳机1、2呈可伸缩状,可因应配戴人脸型的宽窄不同而调整松紧,使麦克风3不至于脱离嘴唇。本实用新型特设置一个收线装置,中空耳机把柄,下为弹性束圈13,该收线构造12于耳机1的外侧开设两个可将调整线11拉出一长度后又穿入的孔(如图2),利用拉出一长度的调整线,而缩短传输线10的长度,将麦克风3的位置调到贴近于使用者嘴唇上方(如图1),令麦克风收音得以集中,发话更为清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琮杰,未经李琮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81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