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救援担架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7030.8 | 申请日: | 2011-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77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波仪;朱旭晖;刘海渔;程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G1/013 | 分类号: | A61G1/013;A61G1/02;A61G1/052;A61G1/04;E04H15/30 |
代理公司: | 株洲市奇美专利商标事务所 43105 | 代理人: | 李翠梅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救援 担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担架,具体涉及一种能用于多种功能的担架。
背景技术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医护工作者总是首当其冲担负着伤病员的救治工作,而他们所使用的医疗救护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救灾中因为行为不当而加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也不可低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之为次伤害。这一问题在救灾水平较低的国家尤为突出。
救援担架作为一种转运伤病员的基本救援工具,被广泛的运用于战争与平时灾难救援活动中。现在的担架品种少,功能单一,不适应于现代救助伤病员的转送要求;担架设计的制式化、集成化程度不高;改制后的担架,适应范围窄,未能形成标准;装备科技化程度不高。这种简易救援担架的使用将有碍于应急救援水平和伤病员后续救治率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所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折叠存放,一物多用的多功能救援担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功能救援担架,包括床面,支撑床面的撑脚和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
A、所述的床面由长连杆,短架、短连杆、长架组成,并由铰链连接;所述的床面下设有前撑脚与后撑脚组成的撑脚,前撑脚由前活动关节连接的前撑上端和前撑下端构成,其中前撑上端与长架的下侧由铰链连接;
B、所述的后撑脚由后活动关节5连接后撑下端4、后撑上端6,后撑上端6由铰链与短架7的下侧连接;
C、所述的后撑下端(4)与前撑下端(3)由铰链连接为一个三角框架。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目的,所述的前撑脚的下端设有万向轮2。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能在多种救援场合下使用。可折叠,一物多用,节省能源。最大限度进行体量压缩,折叠存放,减小了占用空间。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省时省力,通过活动关节及铰链联接可实现各构件之间的折叠、组合成担架、临时帐篷、运输及存放时的箱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折叠为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叠为野外帐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叠为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活动关节,2、万向轮,3、前撑下端,4、后撑下端,5、后活动关节,6、后撑上端,7、短架,8、短连杆,9、长架,10、前撑上端,11、长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从以上附图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由床面,支撑床面的撑脚和行走装置组成。所述的床面由两个长架9和两个短架7构成,长架9与短架7以短连杆8连接,两个长架9之间以长连杆11连接,相互之间均以铰链形式相连接,组成可折叠的担架床面。
床面下设有前撑脚与后撑脚组成的撑脚,前撑脚由前活动关节1连接的前撑上端10和前撑下端3构成,其中前撑上端10与长架9的下侧由铰链连接并能折叠。
所述的后撑脚由后活动关节5连接后撑下端4和后撑上端6,后撑上端6由铰链与短架7的下侧连接。
所述的后撑下端4与前撑下端3由铰链连接为一个三角框架。
所述前撑脚下端3下端装有万向轮2,作为担架车的行走装置。
若想作为担架,如附图2。是在担架车的基础上将后撑上端6往上内收,与床面平行紧靠,再通过一头固定在短架7上的挂钩固定好,使撑脚半收,形成方便抬放的担架形式。
野外帐篷,如附图3。后撑上端6向外向转角,后撑下端4内向转角,组成野外帐篷。
若想组合成箱体,如附图4,在担架车的形式上折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70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外科护理用清洗盆
- 下一篇:一种可调节电焊阴阳镜片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