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同轴线缆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4047.8 | 申请日: | 201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2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沈细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 线缆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同轴线缆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产品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电子产品中的连接线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
在笔记本电脑的应用中,同轴线缆作为转接线日益增多。由于使用同轴线缆具备方便机构组装的应用价值,在笔记本电脑的增强器(booster)以及车载笔记本电脑放置架(docking)中都有应用。
请参阅图1,图1为同轴线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所述同轴线缆10包括由内到外的四层结构:芯线11、绝缘层12、屏蔽层13以及保护层14。其中,芯线11、屏蔽层13为导体。
请再参阅图2,图2为同轴线缆及其两端接头的结构示意图。该同轴线缆10的两端设有接头15,所述接头15包括:屏蔽层引脚16,其为环形结构,所述屏蔽层引脚16与所述屏蔽层13电性连接;芯线引脚17,其设于所述屏蔽层引脚16中心部位,所述芯线引脚17包括二弹片18,所述二弹片18分别与所述芯线11电性连接,所述芯线引脚17与所述屏蔽层引脚16间由所述绝缘层12做隔离。
当然,所述同轴线缆10两端设有所述接头15是为了满足电子产品上设有对应连接器的需求。而对于此类两端设有所述接头15的同轴线缆,目前进行测试的方式如下:使用万用表来的两个表针,分别插入所述芯线引脚17的二弹片18间,来测试所述芯线11是否导通;使用万用表的两个表针分别接触所述同轴线缆10两端的所述屏蔽层引脚16,来测试所述屏蔽层13是否导通;使用万用表的一个表针接触所述屏蔽层引脚16,使用万用表的另一个表针,插入所述芯线引脚17的二弹片18间,来测试所述芯线11是否与所述屏蔽层13间短路。
然而,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一方面,对于同轴线缆10两端需要两个人分别使用万用表的表针,浪费人力;另一方面,对于同一根同轴线缆10,需要进行三次测试,才能确保同轴线缆10质量,浪费时间。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同轴线缆测试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线缆测试装置,减少测试人力,缩短测试时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同轴线缆测试装置,包括:
二连接器,其分别包括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同轴线缆的屏蔽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同轴线缆的芯线电性连接;
第一电源,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二连接器的第一引脚电性连接;
第二电源,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二连接器的第二引脚电性连接;
第一发光元件,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或负极其中之一,另一端连接所述二连接器其中之一的第一引脚;
第二发光元件,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正极或负极其中之一,另一端连接所述二连接器其中之一的第二引脚;
第三发光元件,其一端与一所述第一引脚电性连接,另一端与一所述第二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两端具有电压差。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源与所述第一引脚间还设有电阻。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源与所述第二引脚间还设有电阻。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或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所述第一电源的负极。
可选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所述第二电源的正极或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所述第二电源的负极。
可选的,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压与阴极电压之差大于或等于其导通电压。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源为6V电源。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源为3V电源。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源或所述第二电源为纽扣电池。
可选的,所述同轴线缆两端设有接头,所述接头包括芯线引脚和屏蔽层引脚,所述屏蔽层引脚为环形结构,所述芯线引脚设于所述屏蔽层引脚中心部位,所述芯线引脚包括二弹片;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第一引脚为与所述屏蔽层引脚对应扣合连接的环状结构,所述连接器的第二引脚为对应夹持于所述二弹片间的柱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未经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40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