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拆卸列管式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2966.1 | 申请日: | 201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4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郑达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达伟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9/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王利强 |
地址: | 3212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拆卸 列管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列管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为冷凝器)作为在化工等行业中常用的热交换部件。在工作过程中各内部件具有一定的温度差而发生热交换,内部的热交换组件必然产生一定温度上升或者下降的过程。由于材料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因此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各部件的尺寸必然发生变化。
现有的列管式换热器,通常包括壳层、上下管板和换热管,所述上下管板分别安装在所述壳层的上下端,所述壳层和上下管板形成基本密闭的空腔,所述上管板上开有供所述换热管安装的上安装孔,所述下管板开有供所述换热管安装的下安装孔,所述换热管依次穿过所述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所述换热管呈阵列式布置,所述换热管与上下管板焊接;所述换热管和上下管板同时采用塑料、玻璃管和金属管。
原换热器固定管式结构,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各组件间的尺寸变化,这时产生的问题就是其中的组件发生破坏,导致整体报废。
固定式管板结构的热交换器的密封性主要是由各组件间的焊接质量保证,但由于交换器的焊接处高达数十,甚至上百处,要求焊接加工工艺非常高,极易产生焊接缺陷,而至使整体密封失效。
固定式管板结构由于采用焊接加工工艺制造,就造成了一个结构先天的缺陷,所有组件必须采用焊接性能较好材料加工制造,这样的制造工艺要求使换热器的制造材料受到了很大限制,使一些原本性能很好的热交换管件材料不能得到应用。
固定式结构各组件相互焊死,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元件内部产生污垢,由于无法拆开造成内部很难清洗干净。
目前市场上改性石墨聚丙烯换热器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改性聚丙烯石墨管与PP聚丙烯板焊接难,焊条粘接强度不够;受压力后容易泄漏,修补麻烦;改性聚丙烯石墨管换热系数普遍较小;换热管与管板焊接后,换热器受加温产生热应力过大就会造成管板开裂或换热管与管板焊接脱落而破坏设备;设备的使用温度及压力范围较小,应用受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列管式换热器的热应力影响大、材料适用性差、使用寿命较短、维护麻烦、使用范围较小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效消除热应力影响、材料适用性良好、使用寿命长、维护方便和使用范围较广的可拆卸列管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拆卸列管式换热器,包括壳层、上管板、下管板和换热管,上、下管板分别安装在壳层的上下端,所述上管板上开有供所述换热管安装的上安装孔,所述下管板开有供所述换热管安装的下安装孔,所述换热管依次穿过所述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所述换热管呈阵列式布置,所述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内均设有环形内凹槽,所述环形内凹槽内放置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内侧面抵触在所述换热管的外壁。
进一步,所述环形内凹槽有两个以上,上下布置在所述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内。
再进一步,所述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内开有环形定位槽,所述环形定位槽的截面宽度比所述环形内凹槽大,所述环形定位槽一端与所述环形内凹槽相接,所述环形定位槽的另一端与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的顶面或底面连通,所述环形定位槽内壁设有内螺纹孔,螺塞安装在所述环形定位槽内。
再进一步,所述螺塞的端部设有环形抵触端,所述抵触端靠近所述螺塞的内壁,所述抵触端抵触在所述密封圈上。
所述上管板、下管板呈双层结构,上层的内壁下端设有上半环形内凹槽,所述下层的内壁上端设有下半环形内凹槽,所述上半环形内凹槽和下半环形内凹槽形成所述环形内凹槽,所述上层和下层固定连接。
所述上管板有两层,两层上管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两层上管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下管板有两层,两层下管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两层下管板之间设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有效消除热应力影响、材料适用性良好、使用寿命长、维护方便;产品适用温度、压力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可拆卸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图;
图2是另一种可拆卸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图;
图3是再一种可拆卸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图;
图4是第一种管板和换热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第二种管板和换热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第三种管板和换热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第四种管板和换热管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达伟,未经郑达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29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简易翻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便携式组装结构的LED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