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球拍避震握把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52561.8 | 申请日: | 201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47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刘燕民;黄敏宣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3B49/08 | 分类号: | A63B49/0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22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拍 避震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网球、壁球、羽拍等球类的球拍结构,特别是指一种球拍避震握把结构。
背景技术
网球、壁球等球类运动的特点就是打击力度较大,因此人们在选购此类球拍时,除了要选择重量较轻的以外,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就是球拍拍框处的刚性是否足够、球拍三角区及握把处的避震效果是否更好。尤其对于球拍的避震性能来说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如果球拍的避震效果不好,击球时所产生的振动波将直接传递到人体的手臂上,时间久后会使手臂酸痛,即产生俗称的“网球肘”运动现象。因此,如何增加此类球拍的避震性能,是业者长期以来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配合图1所示,一般球拍握把的避震结构是在球拍握把1’外层设有一弹性层2’,由于握把1’与拍框的整体性,则振动波向球拍握把传递的波形亦较为完整,如此该握把外覆的一层弹性层2’对球拍的避震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仍需进一步改进,本案便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球拍避震性能的球拍避震握把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球拍避震握把结构,该球拍握把包括握把内芯与包覆于球拍握把内芯上的外覆层;其中:在球拍握把外覆层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若干个纵向的凹陷区,在外覆层之外包覆皮带层后各凹陷区与皮带之间形成有空腔。
所述球拍握把外覆层之外先裹覆一层薄膜后再包覆皮带层,则薄膜与各凹陷区之间形成空腔。
所述各凹陷区在握把外覆层的截面上呈轴对称设置。
所述各凹陷区的空腔中进一步设置有气囊体。
所述各凹陷区的空腔中进一步设置软质避震材。
所述的避震材为发泡体或橡胶材料。
一种球拍避震握把结构,该球拍握把包括握把内芯与包覆于球拍握把内芯上的外覆层;其中:在握把内芯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若干个纵向的凹陷区,在握把内芯之外包覆外覆层后各凹陷区与外覆层之间形成有空腔。
所述球拍握把内芯之外先裹覆一层薄膜后再包覆外覆层,则薄膜与各凹陷区之间形成空腔。
所述各凹陷区在握把内芯的截面上呈轴对称设置。
所述各凹陷区的空腔中进一步设置有气囊体。
所述各凹陷区的空腔中进一步设置软质避震材。
所述的避震材为发泡体或橡胶材料。
所述的外覆层为皮带层。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在球拍握把的握把内芯或握把外覆层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若干个纵向凹陷区,在握把内芯或握把外覆层之外包覆皮带层后各凹陷区与皮带之间形成有空腔,此空腔的存在可以对由拍框上传导而来的振动波具有一破坏和削弱的作用,从而阻隔了一部份拍框上的振动波,使其不至于传递到手臂上,从而对手臂具有保护作用,减少了“网球肘”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可提升击球时的舒适度。
另外,该凹陷区的设置相对会降低一些球拍的刚性,进一步提高球拍的控球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球拍握把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球拍握把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球拍握把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球拍握把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球拍握把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球拍握把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球拍握把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球拍握把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球拍握把实施例八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球拍握把实施例九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球拍握把实施例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球拍避震握把结构,该球拍是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制成,该球拍握把包括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握把内芯1与包覆于球拍握把内芯1上的外覆层2;其关键是在握把外覆层2上形成有若干个纵向的凹陷区21,外覆层2之外包覆皮带层3后各凹陷区21与皮带3之间形成有空腔。
此空腔的存在可以对由拍框上传导而来的振动波具有一破坏和削弱的作用,从而阻隔了一部份拍框上的振动波,使其不至于传递到手臂上,从而对手臂具有保护作用,减少了“网球肘”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可提升击球时的舒适度。而且该凹陷区21的设置相对会降低一些球拍的刚性,进一步提高球拍的控球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25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滑板
- 下一篇:一种船用细水雾灭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