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循环高楼消防逃生梯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0713.0 | 申请日: | 2011-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1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文星 |
主分类号: | E06C1/56 | 分类号: | E06C1/56;E06C7/00;E06C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251 广东省佛山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高楼 消防 逃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楼逃生装置,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自循环高楼消防逃生梯。
背景技术:
现有的高楼消防救生设备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绳式缓降救生器,它是一种单人救生设备,一次只能对一人施救,无法多人同时使用,效率太低、使用繁琐、准备时间长,只能低层自救,且无法向高楼运送消防人员和器材。第二种是消防云梯车,它造价非常高,动则数百万元,且大多无法到达15层以上的高楼,也只能一个一个地实施救援,效率比较低,还必须等到专业的消防人员到场才能实施,被困人员无法自救。第三种是消防楼梯,它虽然不受楼高限制,但效率非常低。当楼层内发生火灾时容易因消防门没有关好或堵塞等情况而无法发挥作用;居住楼层较高且体力不好的人难以及时到达地面;消防人员在背负器材或伤员时来回实施救援时只能步行,体力消耗非常大,施救效率也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自循环高楼消防逃生梯,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使得楼内人员快速、安全地逃离现场,同时保证消防人员快速到达现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自循环高楼消防逃生梯,包括上支架、下支架,所述的上支架上安装有两组上导轮,所述的下支架上安装有两组下导轮,所述的两组上导轮和两组下导轮之间安装有可以绕着两组上导轮、两组下导轮循环转动的钢丝绳梯。
所述的自循环高楼消防逃生梯,所述的两组上导轮通过两根中心轴安装在所述上支架上;所述两组下导轮通过两根中心轴安装在所述下支架上。
所述的自循环高楼消防逃生梯,所述的下支架上安装有一个能够使得钢丝绳梯加速循环的加速驱动器和一个使得钢丝绳梯能够在使用者身体自重下缓降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运行速度的限速器,该加速驱动器和限速器与和所述的两组下导轮连接的两个中心轴连接。
所述的自循环消防逃生梯,所述的加速驱动器由电动马达和减速机组成,限速器由液压阻尼器或摩擦阻尼器和减速机组成。限速器是指能使钢丝绳梯匀速循环运转的装置。钢丝绳梯能够在限速器的作用下以每秒0.5米-2米速度循环转动,从而使逃生者利用自身体重向下缓降。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不受楼高限制,可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迅速向楼下运送逃生人员,大大提高了逃生救援的效率,在发生意外的时候楼内逃生人员可自行抓住钢丝(铁链)绳梯,利用逃生者的自身体重使钢丝(铁链)绳梯以每秒0.5米-2米的速度自动向下缓降逃生,无需外部电源驱动,由于该救生器是自动循环运动的,因此可供很多人同时使用;救援人员到达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运行速度,还可接入外部电源向楼上运送救援人员和器材。向下逃生和救援人员向上施救可同时进行。
2、本实用新型自循环高楼消防逃生梯,机构简单,制造和维护成本低,使用便捷,逃生和救援效率高。
3、本新型除了依靠逃生人员重力实现循环下降外,还可以利用加速驱动器来实现快速、大批量的运输人员、救生器材等,帮助消防人员执行灭火、救援等任务,减轻消防人员的体力消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
实施例,见附图1、2;自循环高楼消防逃生梯,包括上支架1、下支架4,上支架固定在楼顶上,下支架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上支架上安装有两组上导轮2,所述的下支架上安装有两组下导轮5,所述的两组上导轮和两组下导轮之间安装有可以绕着两组上导轮、两组下导轮循环转动的钢丝绳梯9。钢丝绳梯套在四组导轮的外圆周面凹槽中,可以绕着四组导轮转动
所述的两组上导轮通过两根中心轴3安装在所述上支架上;所述两组下导轮通过两根中心轴6安装在所述下支架上。
所述的下支架上安装有一个能够使得钢丝绳梯加速循环的加速驱动器8和一个使得钢丝绳梯能够在使用者身体自重下缓降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运行速度的限速器7,该加速驱动器和限速器与和所述的两组下导轮连接的两个中心轴6连接。其中,所述加速驱动器和限速器与和所述的两组下导轮连接的两个中心轴6其中的一个连接,也可以是和两个中心轴一起连接,这样的改变并不能影响本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文星,未经刘文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07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G-RAN的新型无线接入网络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泄气保用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