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外缠式多孔冷凝扁管的夹套式热水箱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46904.X | 申请日: | 201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2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卫民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F24J2/4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周烽 |
地址: | 311300 浙江省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缠式 多孔 冷凝 夹套式热 水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泵热水器和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中的热水箱,是用多孔扁形的冷凝管外缠于内胆里壁表面的夹套式热水箱。
背景技术
沿用多年的冷凝管内置式热水箱,因其冷凝管置于水箱内胆的水体中,易锈污水体、长期受振造成断裂和松脱,还因维修困难而改为冷凝管外置式,从而克服了内置式导致的上述不足。但外置的圆形冷凝管缠绕在水箱内胆外壁上,只能形成线的接触,不能形成面接触,接触面积小,热交换效率很低,为此作了带翅片和嵌入式的改进,或将圆管改为横截面呈D字形的凝冷管,如CN200920113505.3的“空气能热水器的带翅片盘管冷凝器”、CN200920113504.9的“带翅片盘管嵌入式冷凝器”,对由线接触改进为线与面两种接触方式,提高了热交换效率,但热交换效率还不够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材料成本,上述无论是带翅片或不带翅片的冷凝管、还是横截面为圆形或D字形的冷凝管、或是在内胆表面外缠嵌入与不嵌入的冷凝管,它们的第一点共同不足是单一管腔,管腔内无加强中隔,承受内压的性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使用寿命。它们的第二点共同不足是内胆壁为单层结构,冷凝管壁与内胆壁不相贴的一个面(嵌入式)或 三个面(不嵌入)的热量散发到保温层中,难被内胆的水体吸收,影响热交换率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出一种外缠式多孔冷凝扁管的夹套式热水箱。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外缠式多孔冷凝扁管的夹套式热水箱,包含有外壳、保温材料层、内胆和冷凝管,冷凝管缠绕在内胆的壁外,所说的冷凝管为内有多个单列平行排列孔的扁形冷凝管,每孔在整条管内纵向贯通成细长空腔,空腔与空腔之间有加强中隔,共同组成了与孔等数量的细管,加强中隔数比孔数少一个,所说的内胆为夹套式双层内胆,其外壁和里壁之间为导热介质层,扁形冷凝管缠绕在内胆的里壁外。
所说的内胆的里壁有连贯的螺旋走向的尺寸与扁形冷凝管外形尺寸匹配的扁形冷凝管嵌入凹槽。
每条扁形冷凝管的外形尺寸为高1.5-3mm、宽10-30mm,该冷凝管内有5-30个单列平行排列的孔。
所说的双层内胆的外壁和里壁的间距为10-3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四个平面的整条扁形冷凝管中,若嵌入式缠绕在内胆里壁上的,则有三个平面直接与内胆里壁相贴,非嵌入式缠绕的有一个平面直接与内胆里壁相贴,不产生线接触,热交换效率高,且整条扁形冷凝管全处在导热介质层中,未与内胆里壁相贴的面散发出的热量由导热介质传热至内胆中的水中,进一步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加强中隔的设置增强了冷凝管承授冷媒内压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作进一步详述:图1是热泵热水器和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的热水箱结构示意图,由外壳1、保温材料(聚氨酯泡沫)层2、内胆3、扁形冷凝管4、冷媒进口6、冷媒出口5、冷水进口7、热水出口8组成,这里除了扁形多孔的冷凝管4和夹套式双层内胆3外,其它均为公知公用技术,冷凝管螺旋形走向嵌入式或不嵌入地缠绕在内胆壁外的结构虽为现有技术,但因内胆是夹套式双层内胆,外壁和里壁之间有导热介质层(如导热油或导热膏)9,扁形冷凝管4缠绕在内胆的里壁外,且浸在导热油(膏)层中的结构是创新的。再介绍本多孔冷凝扁管(简称扁形冷凝管)4:参照图2,该管从端部(横剖面)看,内有多个单列平行排列的孔10,每孔10在整条管内纵向贯通成细长空腔,空腔与空腔之间有加强中隔11,共同组成了多条细管,因此,多孔冷凝扁管的实质是并排多细管组合型冷凝扁管,这样的结构,外缠于内胆壁上时扩大了冷凝管壁与内胆壁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夹套层中的导热(膏)又几乎收集冷凝管所散发的全部热量传热至内胆腔内的水体中,热交换效率更高,也有利增强承受冷媒内压(2MPa)的能力,使用寿命长。
需说明的是扁形冷凝管的外形尺寸,一般可考虑高1.5-3mm,宽10-30mm,长度视内胆的大小、缠绕范围大小、 冷凝管本身的宽度定,管内有5-30个孔即5-30条细管,内胆的外壁和里壁的间距为10-30mm,孔可为圆孔或方孔,实际制作也可不受这些参数的制约。还需说明的是,当孔数与细管数为n时,加强中隔数为n-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卫民,未经王卫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69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