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鱼雷、导弹阵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41101.5 | 申请日: | 2011-0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3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张昊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昊慧 |
| 主分类号: | F41F3/08 | 分类号: | F41F3/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43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鱼雷 导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适用于在海战中,隐蔽、伏击敌方水面舰船、水下潜艇,在海上拦截、攻击敌方飞行物,或在海上发起对敌方攻击性行为的战阵。
背景技术:
现在海战中,所有担负伏击敌方水面舰船、水下潜艇的任务,均是依靠已方的潜艇,事先潜伏、隐蔽,等待敌方的舰、艇驶入我方潜艇的攻击范围,乘敌不备、突然袭击的战术;这种战术,存在几个致命性缺陷:一、已方潜伏的潜艇易被敌方发现、击毁。二、已方潜伏的潜艇受潜水时间极限的制约,不能像钉子一样,长期死钉在潜伏地点,容易贻误战机。三、潜伏的潜艇,一旦不能一击给敌舰以毁灭性打击,或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则我方潜艇的处境将是极其危险的。另外,无论潜艇的建造费用,还是日常养护费用、运行费用,都是极其昂贵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利用在战略潜伏海域的海底施布鱼雷、导弹阵对敌作战,解决了利用潜艇潜伏作战中诸多缺陷:一、解决了潜艇潜伏作战中,易被敌方发现的不足,因为,本发明——鱼雷、导弹阵,隐藏于海底,使敌方无论采取何种技术手段,都无法发现我方隐藏于海底的鱼雷、导弹阵。二、解决了潜艇潜伏战中受潜艇潜水时间极限的制约,不能长期潜伏的不足,能达到一次布阵,永久有效的效果。三、由于本发明——鱼雷、导弹阵的攻击点密集并无攻击盲区,布阵区域广,只要敌方战斗舰群进入阵中,即可给以毁灭性的歼灭。四、本发明——鱼雷、导弹阵,只需要一次性投入,且费用不大,几乎不需要日常养护,运行费用极低,基本是一次性投入,长期收益。
本发明的鱼雷、导弹阵,是由钻入式或垂栽式鱼雷、导弹发射管,电、光合成缆,和陆地控制室组成。
本发明的鱼雷、导弹阵,如同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一样,能够有效隐蔽自己而打击敌人,打得敌人无处藏身,却找不到攻击目标。
附图说明:
图1是钻入式鱼雷、导弹发射管
图2是垂栽式鱼雷、导弹发射管
图3A是一字长蛇形鱼雷、导弹阵上视图
图3B是一字长蛇形鱼雷、导弹阵侧视图
图4是蛇群形鱼雷、导弹阵上视图
图5是网形鱼雷、导弹阵上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钻入式鱼雷、导弹发射管,如图1所示,由重力导引部1、鱼雷或导弹装载部2、导向尾翼3、电、光合成缆4、控制缆环5组成,适用于海底沉积层为软泥底质的海域实施布阵,由专门制造的布施船在航行中即可布施,具有既隐蔽又快捷的布施效果。
重力导引部如图1所示,位于鱼雷发射管或导弹发射管的下部,上部为圆柱体、下部为圆锥体,内注有金属铅,以加大鱼雷发射管或导弹发射管下部的重量,当鱼雷或导弹发射管在布施时下水后,能够控制住鱼雷或导弹发射管的发射口,始终向上并垂直于海平面,使鱼雷、导弹在发射时能够顺利的发射出去。重力引导部内注入金属铅的重量,应在鱼雷发射管总重量的60%以上。
鱼雷或导弹装载部如图1所示,位于鱼雷、导弹发射管的上部,其内装有鱼雷或导弹及其发射鱼雷或导弹所需的所有配备。
导向尾翼如图1所示,共有3-4扇,各尾翼都同样、等大,并等距离、平行焊接在鱼雷或导弹发射管的上部,当鱼雷、导弹发射管下水向海底布施时,尾翼能控制住鱼雷或导弹发射管的发射口向上,并垂直于海平面,钻入海底的沉积层内。
电、光合成缆如图1所示,位于鱼雷、导弹发射管的上部,并通过发射管壁与发射管内的发射装置连接。其中,电缆为发射鱼雷或导弹提供电能,光缆是发射鱼雷或导弹提供指令传达的通道。
控制缆环如图1所示,位于导向尾翼相互对称的两个尾翼上,其作用是,当布施鱼雷、导弹发射管时,提前在控制缆环上钩挂有一定规格的钢丝缆绳,用钢丝缆的长度控制住鱼雷、导弹发射管钻入海底沉积层的深度,使鱼雷、导弹发射管钻入海底沉积层的深度,不能影响鱼雷或导弹的正常发射。
垂栽式鱼雷、导弹发射管如图2所示,由重力导引部1、鱼雷或导弹装载部2、水泵3、出水口4、控制缆环5和电、光合成缆6组成。适用于海底沉积层为细沙(铁板沙)底质的海域实施布阵。
重力导引部如图2所示,位于鱼雷、导弹发射管的下部,整个重力导引部为圆锥体,内注入金属铅,以加大发射管下部的重量。
鱼雷或导弹装载部如图2所示,位于鱼雷、导弹发射管的上部,内装有鱼雷或导弹及发射鱼雷或导弹所需的所有配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昊慧,未经张昊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11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