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车后视镜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9371.2 | 申请日: | 2011-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03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罗荣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荣光 |
主分类号: | B62J29/00 | 分类号: | B62J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廉振保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车 后视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车后视镜,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以收合的机车后视镜。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了提升机车10的行车安全,一般机车10的操作把手内侧都会安装上后视镜20。当驾驶者在路上骑车时,利用后视镜20的功能,就能够实时辨识后方是否有车辆靠近。
后视镜20的传统结构,包括一镜面21、一向外斜伸约45度角的连接杆22及一设于连接杆22的一端且用于螺固在机车10上的固定端23。其中,后视镜20的镜面21与连接杆22是构成紧迫状态的枢接结构,使镜面21可以调整视角,而且利用连接杆22的向外斜伸的特性,镜面21能够发挥后视的作用。
但是,传统后视镜20的连接杆22的结构,是向外斜伸出来又不具有收合功能。当机车10要进入路边公用的停车格或欲从停车场牵出机车10的时候,经常发生向外斜伸的后视镜20与邻车的后视镜20牵制及互撞,使得停车及牵车相当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在停车及牵车时,可以将活动连接杆及镜座一起向上扳动成收合状态,从而使停车及牵车相当方便;在骑车时,可以将活动连接杆及镜座一起向下扳动成向外斜伸状态,使得镜座的镜面发挥后视的作用的机车后视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机车后视镜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车后视镜包括一具有镜面的镜座、一活动连接杆及一固定连接杆,所述镜座与所述活动连接杆的一端构成枢接连接,所述活动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连接杆的一端构成枢接连接;所述活动连接杆包括一第一杆体,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镜座构成枢接连接的一端,形成一球面接头,所述第一杆体的另一端,形成一第一削厚部,所述第一削厚部的前端,形成一斜向挡梢;所述固定连接杆包括一呈曲折状的第二杆体,所述第二杆体一端形成一第二削厚部及一斜向止挡块,所述固定连接杆的第二削厚部与所述活动连接杆的第一削厚部构成互补性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连接杆的另一端形成一螺纹部,使得所述的机车后视镜能够被固定到机车的操作把手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镜座相对所述活动连接杆能够旋转360度,使得所述的机车后视镜能够安装于机车的左边或右边把手内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车后视镜的有益效果在于:
所述的机车后视镜,在停车及牵车时,可以将活动连接杆及镜座一起向上扳动成收合状态,从而使停车及牵车相当方便。骑车时,可以将活动连接杆及镜座一起向下扳动成向外斜伸状态,使得镜座的镜面发挥后视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机车安装现有后视镜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车后视镜收合与斜伸动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车后视镜的分解图。
图4为机车安装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车后视镜从骑车时斜伸状态到停车时收合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机车 20……后视镜
21……镜面 22……连接杆
23……固定端 30……后视镜
40……镜座 41……镜框
42……镜面 50……活动连接杆
51……第一杆体 52……第一削厚部
53……斜向挡梢 54……球面接头
60……固定连接杆 61……第二杆体
62……第二削厚部 63……斜向止挡块
64……螺纹部 70……螺栓组件
80……螺母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车后视镜30,包括一镜座40、一活动连接杆50及一固定连接杆60。其中,该镜座40与该活动连接杆50的一端构成枢接连接,并且,该活动连接杆50的另一端与该固定连接杆60的一端构成枢接连接。
该镜座40具有一镜框41及一镜面42,且该镜框41的背面设有一球面槽(图中未示出)。
该活动连接杆50具有一第一杆体51,第一杆体51一端形成一球面接头54,用于与该镜座40的球面槽构成紧迫枢接连接,使得镜座40可以相对该活动连接杆50旋转360度并且定位在被调整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荣光,未经罗荣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93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