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悬挂式腔内置管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8672.3 | 申请日: | 2011-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05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赵云平;马铮;杨帆;张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82 | 分类号: | A61F2/82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004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挂 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防止食道创伤后瘢痕收缩的腔内置管。
背景技术
目前腔内置管术用于食管扩张的成功率不到65%,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治疗难以持久,食管烧伤后瘢痕生长收缩会持续长达6个月,在传统食管腔内置管后,腔内支撑管的下端经胃腔、胃瘘孔、腹腔、腹部瘘孔伸出腹部外并固定于腹壁,腹部瘘孔处以医用缝合线缝合,但一方面腔内支撑管随食管蠕动,另一方面腔内支撑管伸出体外部分在使用过程中要受到外部力量,因此短时间内便把腹部瘘孔处被线缝合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拉破,导致腔内支撑管的固定不牢固,因而需要反复多次进行置管扩张,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多数病人无法接受持续治疗。
因此需要一种设计合理、固定可靠的腔内置管,能够长时间稳定的对腔内支撑管进行有效的固定,增加一次性置管的使用周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及治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悬挂式腔内置管,其设计合理、固定可靠,能够长时间稳定的对腔内支撑管进行有效的固定,增加一次性置管的使用周期,提高治疗效果及治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双悬挂式腔内置管,包括腔内支撑管,所述腔内支撑管上端设置有一根悬吊件,下端设置有一个可拆密封端盖,所述腔内支撑管、悬吊件和可拆密封端盖均用柔性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悬吊件是条形管体或实体;
进一步,所述悬吊件的外径不大于腔内支撑管内径的一半;
进一步,所述悬吊件粘接在腔内支撑管上端内表面;
进一步,所述腔内支撑管位于胃腔内的一段上设有进食孔,进食孔为椭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采用双悬挂结构,能够减小每一处附着点皮肤所承受的压力,从而达到长时间稳定的对腔内支撑管进行有效的固定,增加一次性置管的使用周期,提高治疗效果及治愈率。经过多例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双悬挂式腔内置管,包括腔内支撑管3,所述腔内支撑管3上端设置有一根悬吊件1,下端设置有一个可拆密封端盖5,所述腔内支撑管3、悬吊件1和可拆密封端盖5均用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悬吊件1粘于腔内支撑管3的内壁,粘接层2,腔内支撑管3的下部开有一椭圆形进食孔4,下端连接密封端盖5,悬吊件是条形管体或实体,其外径不大于腔内支撑管内径的1/3,并粘接于腔内支撑管上端内表面。使用过程中,悬吊件1的上端经鼻腔和鼻孔伸出,于鼻孔外打结悬挂;腔内支撑管3的下端经胃腔、胃瘘孔、腹腔和腹部瘘孔伸出体外,保证进食孔4位置处于胃腔内,腹部瘘孔处以医用缝合线缝合固定腔内支撑管3,腔内支撑管3下端用可拆卸密封端盖5密封,必要时便可以将密封盖5拆下,由此处为患者提供饲食。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86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磁性保健裤头
- 下一篇:产生活字符串兑奖码的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