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天然气装载机气瓶安装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32402.1 | 申请日: | 2011-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61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梁凤远;刘占胜;郭文明;朱小虎;张受能;胡重贺;吴继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7 | 分类号: | B60K15/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然气 装载 机气瓶 安装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然气装载机气瓶安装布置结构,属于装载机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装载机的动力都是以柴油为燃料。柴油燃烧后产生很多的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产生污染:
CO:是不完全燃烧的有毒气体。
NOx:是柴油机在重负荷下,在气缸内的高压高温的条件下氮氧反应产生,对血液有极大的毒性,对人肺、心、肝、肾有很大的危害。
HC:是柴油机从活塞环及气门导管漏出的润滑油的燃烧带来,包括芳香族、脂肪族和脂环族之类,对人的眼睛、鼻、喉和呼吸道有很大的危害。
PM:是由碳、未燃烧或部分燃烧的润滑油和燃料及某些氧化硫构成非气相物资。颗粒物是由于进气不足或燃烧温度过低造成,能导致慢性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也是致癌的原因之一。
柴油泄露到土壤中,会造成动植物和水资源污染。柴油在低温下会结蜡,造成燃油管路堵塞,无法正常使用,需要在柴油中添加添加剂,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柴油的价格较高。因此柴油是一种不环保、不通用、使用费用较高的能源。
天然气是烃类物质和少量的其它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烃(CH4),燃烧后排放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CO2)和水蒸汽(H2O),基本没有有害气体,没有固体残渣;在自然界的大气温度下均为气体,比重比空气小,泄露后向上扩散,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且使用费用更低廉(约为柴油费用的70%)。
然而目前还没有装载机以液化天然气(LNG)为动力燃料,因此装载机没有装载液化天然气的结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然气装载机气瓶安装布置结构,使装载机装载液化天然气,以液化天然气为动力燃料代替柴油燃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天然气装载机气瓶安装布置结构,包括机罩、侧门和骨架,还包括LNG气瓶组;机罩分前后两部分,机罩前部顶部为下凹结构,机罩前部通过骨架与车架连接;LNG气瓶组通过螺母和第一螺栓配合装在驾驶室后方、机罩前部下凹处;侧门安装在机罩前部,侧门分为两段,侧门前段底部通过销钉与机罩前部连接,侧门前段上部通过把手、隔套和第二螺栓与机罩前部连接,侧门后段通过活动铰链与机罩连接。
进一步,LNG气瓶组由两个LNG气瓶和支架组成,两个LNG气瓶水平横向放置,并通过支架将其固定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支架采用可快速拆换式。
进一步,机罩前部的骨架由6根立方柱和4根横柱组成。
进一步,活动铰链采用铅垂铰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气瓶以组拆装,方便迅速;气瓶安装在机罩下凹的地方,不影响驾驶员的后视;机罩的六根方柱布置不影响发动机维修;侧门两段式结构,接近空间大,维修性好;机罩采用两段式结构,拆装散热器不需要拆气瓶及机罩的前段,维修迅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罩的框架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罩的框架俯视图
图4是气瓶组与机罩的连接放大示意图
图5是侧门前段下部与机罩前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侧门前段上部与机罩前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侧门后段与机罩前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LNG气瓶,14、支架,2、机罩前部,3、机罩后部,4、侧门后段,5、侧门前段,6、螺母,7、第一螺栓,8、销钉,9、把手,10、隔套,11、第二螺栓,12、活动铰链,13、骨架,131、立方柱,132、横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天然气装载机气瓶安装布置结构,包括机罩、侧门和骨架13,还包括LNG气瓶组。
机罩分前后两部分,机罩前部2顶部为下凹结构,用于安装LNG气瓶组,机罩前部2通过骨架13与车架连接。用于安装LNG气瓶1及散热器,机罩后部3用于安装后挡罩和灯具,机罩采用两段式结构,拆装散热器不需要拆LNG气瓶1及机罩的前段,维修迅捷。
如图1和图4所示,LNG气瓶组由两个LNG气瓶1和可拆换式支架14组成,两个LNG气瓶水1平横向放置,并通过支架14将其固定为一个整体,LNG气瓶组通过4个螺母6和第一螺栓7配合安装在驾驶室后方、机罩顶部下凹处,不影响驾驶员的后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24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残疾人驾驶汽车操纵辅助装置
- 下一篇:新型拖车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