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电脑电子催眠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0325.6 | 申请日: | 201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94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罗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M21/02 | 分类号: | A61M21/02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赵卫康 |
地址: | 313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电脑 电子 催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微电脑电子催眠器。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采用的电子催眠器存在下述不足:
1. 未采用微控制器技术,控制器智能性不强;
2. 不具备程序控制功能,输出脉冲频率固定不能随时间变化;
3. 没有采用LCD数字显示屏显示脉冲的频率。
2001年12月26日公开的专利号为CN 00109174.3的发明创造公开了一种电子催眠仪,其不足之处是:功能简单,而且输出的脉冲频率不能随时间变化,在使用中人的中枢神经由兴奋状态到达抑制状态比较突然,容易引起人体不适,难以满足多种场合的应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电脑电子催眠器,该电子催眠器的输出脉冲频率和强度可以随时间变化,该脉冲频率作用于人脑中枢神经,能实现中枢神经由兴奋状态到抑制状态的平稳过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电脑电子催眠器,包括MCU控制器、按键电路、驱动电路、LCD显示屏和数字温度传感器,所述按键电路和数字温度传感器连接到MCU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LCD显示屏和驱动电路均连接到MCU控制器的输出端,驱动电路接有电极或感性负载。
作为优选,所述MCU控制器为STC89C54RD+ 芯片。
作为优选,所述LCD显示屏为CM162-4 液晶显示屏。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电路为直流放大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液晶显示屏显示输出脉冲的类型和频率,通过按键电路可以对输出脉冲类型进行设置,将频率和强度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输出脉冲作用于人脑中枢神经,以达到调节中枢神经由兴奋状态过渡到抑制状态,从而使人体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输出脉冲频率可随时间在0.5~30 赫兹范围内变化。
本实用新型可靠性好,实用性强,成本低。使用中,输出脉冲的频率和强度随着时间缓慢降低,人的中枢神经逐渐地由兴奋状态到达抑制状态,从而使人体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同时,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需要多种脉冲信号源的场合,尤其适用于需要超低频脉冲且脉冲频率可以按特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实验场所。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根据生物电及脑电图原理,人类大脑所有的活动都是生物电活动,人类所有的思维,感觉和身体运动均是基于脑部的微电流引发。有关的研究资料显示,0.5~25 Hz的低频电流能对人类大脑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人在安静闭目时脑电图出现频率为8~13Hz,困倦时出现频率为4~7Hz,深度睡眠时出现的频率为0.5~4Hz。
如图1 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MCU控制器1、按键电路2、驱动电路3、LCD显示屏4和数字温度传感器5,输出脉冲通过电极,将产生上述的低频电流通过人体头部相关穴位或其它感觉系统,接触性的传入大脑中枢神经,使之加强中枢神经内抑制过程,以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诱导和促进生理性睡眠。
如图2 所示,MCU控制器1,采用STC89C54RD+ 芯片,通过其I/O口与驱动电路3连接,MCU控制器1通过程序控制功能,实现对输出脉冲频率的控制,驱动电路3为直流放大器;MCU控制器1和LCD显示屏4连接,实现信息显示功能,LCD显示屏为CM162-4 液晶显示屏;MCU控制器1与数字温度传感器5相连,数字温度传感器5采用DS18B20 芯片,接受温度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后,传送给MCU控制器1;MCU控制器1通过其显示接口输出相应的数据到LCD显示屏4并显示出来;驱动电路3接有电极。作为可替换的方案,驱动电路3也可接感性负载。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对本实用新型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师范学院,未经湖州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03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