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沸腾炉烟气管道热回收输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27148.6 | 申请日: | 2011-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6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邱红侠;唐卫;顾广龙;潘庆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建业庆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5/02 | 分类号: | F27B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奚衡宝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沸腾 烟气 管道 回收 输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硫铁矿、锌精矿等焙烧制酸装置沸腾炉顶出口烟气的热回收输送管。
背景技术
矿制酸装置沸腾炉出口炉气为含SO2气体的高温烟气,温度约900℃,从沸腾炉顶出口至锅炉进口的烟气输送管,现有的管道多采用钢衬混凝土结构。管道采用材质为耐热钢管内衬100mm厚硅酸铝耐热混凝土。目的是减少散热和保护钢管道的强度,以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针对沸腾炉顶出口烟气管道结构,钢管内衬混凝土结构炉气管道见图一。
目前选矿技术进步,焙烧矿含硫品位不断提高,企业尽可能走精料路线,提高焙烧烧出率,使得烧渣ω(Fe)达到60%以上,炉气出口温度可达到1000℃以上。随着硫铁矿制酸装置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炉气管道规格增大、炉气温度提高等带来的困扰也急待解决,这些问题并非装置的主要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矿制酸装置的进一步扩大。
以20万吨/年含硫35%的硫铁矿制酸装置为例(以下同),沸腾炉出口气体含SO2浓度12.5%,气量约50166Nm3/h,温度930℃,炉出口管道直径为¢2224×12,内衬耐热混凝土厚100mm。对炉出口管道的存在问题作叙述。
1、热损高,随着管道外表面积增加,散热量增加。从生产情况看,锅炉进口炉气温度约885℃,经计算热损失为Q=3736284KJ/h,占炉气出口总热量的5.26%,若通过增加硅酸铝耐热混凝土厚度的方式来减少散热损失,则增加了管道重量。
2、管道安装、支撑难度大。管道长度按18m考虑,整根管道约重40t,管道位于离地面约30m的高空,安装难度大,同时沸腾炉及余热锅炉设备本体上不能作为管道的承重点,需另做支撑架。
3、故障率高,钢衬耐热混凝土管道的使用寿命平均2年左右,频繁检修影响系统的开车率,更换增加了系统运行成本,对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缺陷,采用新的结构形式,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烟气热损利用,且重量减轻、运行稳定的沸腾炉烟气管道热回收输送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设置在沸腾炉和锅炉之间,输送管外壁和内壁之间设有夹层;夹层内为水汽混合物,以产生约0.3MPa的饱和蒸汽供用户使用,夹层上设有用于输送热交换介质的进出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烟气输送管外设夹层,夹层内通脱盐水,通过热交换将高温烟气的一部分热量吸收,减少了管道热损并产生低压蒸汽,提高了热量利用率;2)本实用新型烟气输送管为夹层空心结构,减轻了输送管的重量,便于安装和支撑,同时提高了使用寿命;3)本实用新型设多个进口以及夹层内管环形设置的方式,提高了热交换的均匀和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以管道夹层结构代替传统的钢管内衬耐热混凝土结构,不但实现原有管道的炉气输送、保温等功能,解决了矿制酸规模扩大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且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通过水蒸汽夹层对管道 的热损失加以回收,可产0.3MPa的饱和蒸汽1.41t/h,年增加蒸汽产量为11280t,节约标煤近1500t。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的烟气输送管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烟气输送管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水走向图
图中1为沸腾炉、2为输送管外壁、3为输送管内壁、4为出口、5为进口、6为锅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烟气从沸腾炉1进入烟气输送管,然后进入锅炉6内,在烟气输送过程中,其中有一部分热量被设置在输送管外壁2和输送管内壁3之间形成的夹层内的脱盐水吸收,脱盐水从设置在夹层上的多个进口5进入夹层,热交换后产生的蒸汽通过出口5输送到有关装置上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进口5可设置成多个,以利于热交换的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进口6设置在输送管的下部,出口4设置在输送管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管外壁2采用钢管,输送管内壁3采用不锈钢材质,为了进一步回收热损失,本实用新型在夹层内通入脱盐水回收热量产蒸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建业庆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建业庆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71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均匀抽取槽样装置
- 下一篇:微型三维力传感器标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