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态排水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26829.0 | 申请日: | 2011-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1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肖峻;李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3F3/04;E03F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20003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排水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生态排水设施,尤其是一种生态排水沟。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地表径流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初期雨水中含有较多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油类物质等污染物质,对受纳水体影响较为严重。现有排水模式中,排水管道和沟渠系统应用最为普遍,但其仅能作为雨水收集系统使用,初期雨水产生道路径流未经处理便纳入管道或沟渠,经输送后直接排入受纳水体,不但易造成受纳水体的水质污染,而且将管道沉积物冲入水体,造成双重污染。既然现有传统排水管道设施并不能解决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因此衍生出各种生态处理措施,比如通常包括浅草沟、绿化过滤带或滨水缓冲带等。浅草沟一般呈梯形或浅碟形布置,深度较浅,其能够收集一定的径流量,具有输送功能,雨水首先尽量下渗而不是直接排入下游管道或受纳水体,是一种生态型的雨水收集、输送和净化系统,一般用于高速公路两侧,但浅草沟雨水下渗后可能对道路路基产生不利影响,而其他排水措施有的对道路断面要求较高,有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都存在一定排水安全隐患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了上述生态排水措施的部分缺点,采用排水管道与生态沟一体化方式的生态排水沟,将浅草沟系统和管道系统进行一体化组合和优化,既可满足雨水排放的功能需求和道路排水生态处理需求,又可解决初期雨水道路径流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适用范围广,排水安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态排水沟,其中,呈浅碟形分布,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包括带边坡的沟体,所述沟体包括沟底,由所述边坡向所述沟底方向依次分为泄流区、缓冲区和渗流区,所述沟体由上至下依次为植被层、种植土层、碎石层和卵石层,所述卵石层内设置有软式透水管,所述软式透水管与位于所述沟体下方的排水管道相通。
上述生态排水沟,其中,所述种植土层厚度为30cm~80cm,所述碎石层厚度为30cm,所述卵石层厚度为30cm,各个所述横断面分层之间用针刺土工布间隔分开。
上述生态排水沟,其中,所述碎石层由粒径在5~40mm的砂砾石构成。
上述生态排水沟,其中,所述泄流区的坡面由上而下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坡面和第二坡面,所述第一坡面的斜角的正切值为1:20,所述第二坡面的斜角的正切值为1:2,所述渗流区的坡面的斜角的正切值为1:3.7。
上述生态排水沟,其中,所述软式透水管的内径为100mm。
上述生态排水沟,其中,所述边坡的斜角的正切值为1:3。
上述生态排水沟,其中,所述沟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铺设有针刺土工布,所述沟体与机动车道之间铺设有防渗土工膜。
上述生态排水沟,其中,所述沟体纵向每隔30m~40m设有一座溢流井,所述溢流井的上端开口为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与所述溢流井底部的排水管道连通,所述溢流井一侧与所述软式透水管相通。
本实用新型采用复合式的生态排水模式,对初期雨水处理效果好,抗雨水冲击负荷能力强,道路排水安全可靠,具有很强的生态环保效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生态排水沟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生态排水沟的溢流井布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68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沥青冷再生厂拌设备
- 下一篇:一种跨越趾板的填筑施工道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