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20092.1 | 申请日: | 201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62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陆向迅;汪峰;黄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F28F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宋合成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上,空调等热交换系统一般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等基本部件,上述基本部件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在这个密闭的系统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从而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热交换系统所包含的基本部件中,冷凝器和蒸发器是基本的热交换部件,其结构基本相同,统称为换热器。
图1示出了一种传统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换热器通常包括大体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两根集流管5′,集流管5′两端通过焊接端盖8′密封,集流管5′之间具有多根大体上平行设置的换热管1′,这些换热管1′一般为扁管的形式,相邻换热管1′之间设置散热翅片3′(图1中未全部示出)。换热管1′内设有多个制冷剂通道,用以连通两根集流管5′,集流管5′上设有进口管7′和出口管6′,多回路热交换器中,集流管5′内设置隔板2′,使热交换器中得到各个分开的且相互平行的流动区域。图1中箭头方向表示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制冷剂由进口管7′进入换热器内进行热交换,并从出口管6′流出,从而实现热交换的过程。
不管是在制冷循环还是制热循环中,各个元器件和管路系统均需承载一定的压力,这就使得作为系统内的换热器必须具有一定的耐压能力。而换热器中的主要承压部件为集流管5′和换热管1′。由于集流管5′和换热管1′在承压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在一些特殊的连接部位,变形会带来相应的应力集中,使得连接部位成为整个换热器承压能力的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这就导致了在设计换热器的组件时除了具备相应的承压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余量来防止变形带来的应力破坏。
经过试验发现,在集流管5′承压时会有相应的变形,但在集流管5′的两端,由于端盖8′和集流管5′的永久焊接,此处对集流管5′的变形有一个限制,使得集流管5′在端部出现了不规则的变形。
集流管5′端部的变形会造成与其相连换热管1′处应力集中从而撕裂换热管1′,不规则变形也会撕裂端盖8′和集流管5′的焊接,造成端盖8′脱落,在两集流管5′之间流动的介质会渗出,严重影响换热器的工作性能,降低了换热器的工作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集流管端部具有较高的强度,降低了集流管端部受压变形,保护集流管与端盖的焊接,以及减弱端部应力集中对扁管的影响,从而保证了换热器的工作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间隔开设置;多个换热管,每个换热管连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以连通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其中所述多个换热管沿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彼此间隔开排列;多个翅片,所述翅片分别设置在相邻的换热管之间;和加强环,所述加强环设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一个集流管上,其中所述加强环邻近所述至少一个集流管的至少一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器,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一个集流管上设置加强环,所述加强环邻近所述至少一个集流管的至少一端,加强了集流管端部的强度,减弱集流管承压时带来的变形,可以有效的防止集流管的端部变形而带来的焊缝破裂,端盖脱落,换热管撕裂等问题。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中的每个集流管的两端附近均设有所述加强环。
优选地,所述加强环设在所述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外周壁和/或内周壁上。
优选地,所述加强环位于所述至少一端的端面与邻近该端面的最外侧换热管之间。
优选地,所述加强环设于相邻的换热管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边翅,所述边翅设置在至少一个最外侧的换热管的外表面上;边板,所述边板设在所述边翅的外表面上,且所述边板与所述加强环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边板与所述加强环成一体。
优选地,所述边板包括本体部和至少一个扭转部,所述扭转部与所述本体部连接,所述扭转部套在所述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外周壁上以构成加强环。
优选地,所述边板包括本体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外端面的形状与所述加强环的外形适配以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加强环焊接。
优选地,所述加强环为开口环,且所述加强环环绕所述至少一个集流管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加强环环绕处的所述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周长的1/2。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未经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00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