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倒角和去毛刺工具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08655.5 | 申请日: | 201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21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刘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D79/00 | 分类号: | B23D7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汪人和 |
地址: | 710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倒角 毛刺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加工工具,特别是一种倒角和去毛刺工具。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中,倒角和去毛刺中是加工零件工艺中不可缺少的工序,为了克服传统工艺的不足,笔者设计了一种倒角和去毛刺工具,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倒角和去毛刺工具,其可以方便的对工件进行倒角和去毛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倒角和去毛刺工具,包括设置有内腔的刀夹本体以及分别置于刀夹本体的内腔内的推杆、套筒及钢球,其中推杆和套筒在刀夹本体的内腔内相对于刀夹本体作轴向移动,所述刀夹本体的内腔沿轴向依次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腔和直径大于第一腔的第二腔;所述推杆包括容置于刀夹本体的第一腔内的第一部分以及容置于刀夹本体的第二腔内的加工部分;所述套筒置于推杆的加工部分与刀夹本体第二腔的内壁之间;所述钢球置于推杆、刀夹本体以及套筒之间形成的腔内,且钢球分别与推杆、刀夹本体以及套筒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所述推杆、刀夹本体以及套筒之间形成的腔为V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所述推杆的加工部分末端形成有切削刃,所述套筒朝向刀夹本体内部的一侧设置有承接面,该承接面与推杆的倾斜面以及刀夹本体的内壁形成V形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所述套筒朝向外部的末端安装有切削刀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所述推杆和套筒上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分别设置有螺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倒角和去毛刺工具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在本实用新型工具中,如果切削刃首先接触工件的内表面,此时通过钢球可推动套筒前移,一直到套筒的切削刀片接触到工件外表面时为止;若工具继续移动,即可在工件内外表面上同时进行倒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倒角和去毛刺工具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沿A方向的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1为刀夹本体,2为推杆,3、8为螺钉,4为钢球,5为切削刀片,6为切削刃,7为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介绍本实用新型倒角和去毛刺工具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倒角和去毛刺工具安装在车床、钻床等机床上,用以倒工件的内外角,以及去毛刺,包括设置有内腔的刀夹本体1以及分别置于刀夹本体1的内腔内的推杆2、套筒7及钢球4,其中推杆2和套筒7在刀夹本体1的内腔内相对于刀夹本体1作轴向移动。
所述刀夹本体1的内腔沿轴向依次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腔和第二腔,其中,所述第一腔的直径小于第二腔的直径,所述第二腔的一端与第一腔连通,另一端向外开放,以方便推杆2与外部的被加工工件接触。
所述推杆2包括容置于刀夹本体1的第一腔内的第一部分以及自第一部分末端继续朝前延伸的加工部分,所述加工部分的直径稍大于第一部分的直径,且加工部分的末端形成有倒内角的切削刃6,当该推杆2的末端与被加工工件接触时,其末端的切削刃6将对被加工工件进行倒内角加工。此外,所述加工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通过一个倾斜面连接。
所述套筒7置于推杆2的加工部分与刀夹本体1第二腔的内壁之间,其中,套筒7朝向刀夹本体1内部的一侧设置有承接面,该承接面与推杆2的倾斜面以及刀夹本体1的内壁形成V形腔,所述钢球4即容置于该V形腔内,随着推杆2朝向外部移动,通过钢球4即可带动套筒7也朝向外部移动;此外,套筒7朝向外部的末端安装有切削刀片5,用于对被加工工件进行倒外角加工。
为了防止推杆2和套筒7相对于刀夹本体1转动,在推杆2和套筒7上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分别设置有螺钉3、8。
使用时,当刀具作走刀运动时,如果推杆2的切削刃6首先接触工件的内表面,此时通过钢球4可推动套筒7前移,一直到套筒7的切削刀片5接触到工件外表面时为止;若工具继续移动,即可在工件内外表面上同时进行倒角。如果切削刀片5首先接触被加工工件,则工具将按相反顺序自动进行调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86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力配电系统的选择性保护装置、电力配电系统
- 下一篇:压线卡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