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牵引抽油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62947.0 | 申请日: | 201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6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廖启新;廖大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濮阳市信宇石油机械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B66F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700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牵引 抽油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油机械,尤其是能够节约能源的抽油机。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游梁式抽油机还是120多年前由美国人自拉夫金(lifkin)发明的,由于这种抽油机皮实耐用,管理粗放,故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一直使用至今,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节约能源的战略需要,该型抽油机所存在的能耗高,体积大,耗材多,机构复杂,调参困难以及不能应用于长冲程、低冲次、稠油开采场合的缺陷逐步凸现出来,无疑,传统游梁式抽油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在此形势下,科技人员研发出好多种无游梁式抽油机,如皮带抽油机,直线电机抽油机,塔架式外转子电机抽油机,摩擦换向抽油机等。客观地讲,这些无游梁式抽油机都有一定程度的技术进步,比较节能,并能应用于长冲程、低冲次、小泵深抽,大泵提液的场合,但是上述的多种无游梁式抽油机电机配备功率较大,制造成本高,节电效果不显著,皮带、钢丝绳等柔索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游梁式抽油机和无游梁式抽油机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双牵引抽油机,该型抽油机不仅能够满足各种井况的原油抽吸,而且动力配备大幅度降低,更大程度节约能源,同时,皮带、钢丝绳、链条等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安全系数也有了很大提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牵引抽油机主要由上平台1,电机及滚筒2,前导轮3,索带4、11、12,光杆卡子5,悬绳器6,光杆7,井口8,机架9,主配重10,中导轮13,副配重14,控制柜15构成。由机架9和上平台1构成抽油机载体,在上平台1上设置电机及滚筒2、前导轮3,索带4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电机及滚筒2上,另一端从前导轮3上绕过后再与悬绳器6连结,光杆7自井口8中心伸出与悬绳器6用光杆卡子5连接,索带11的上端固定在电机及滚筒2上,另一端与主配重10连结,至此,构成抽油机的主牵引系统,它是通过电机及滚筒2利用卷扬方式牵引悬点负荷的。在上平台1的电机及滚筒2与导轮3之间设置中导轮13,用索带12绕过中导轮13,前导轮3,前端与悬绳器6相连结,后端与副配重14相连结,至此,构成了抽油机的副牵引系统,它是利用无功损耗副配重的重力曳引方式牵引悬点负荷的。所述索带为皮带或钢丝绳或链条。所述电机为开关磁阻电机或稀土永磁同步电机。
当电机及滚筒2通电旋转后(设为逆时针转动),索带4通过电机滚筒2卷扬,牵引前侧悬点负荷向上止点运行,后侧主配重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止点运行,索带11在滚筒上逐步放开,与此同时,副配重1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拉着索带12经过中导轮13和前导轮3,与电机及滚筒2、主配重10一起合力把前侧悬点负荷从下止点拉升到上止点,从而带动光杆7带动抽油泵把地下原油抽吸到地面。当电机及滚筒2换向旋转后(顺时针转动),光杆及杆柱、液柱在其重力作用下向下止点运行,索带4随着电机及滚筒2旋转,拽着悬点负荷向下止点运行,主配重10随着索带11通过电机及滚筒2卷扬向上止点运行,与此同时,悬点负荷拉着索带12将副配重14向上止点提升,直至将其提升到上止点,把重力能储存起来,为下一冲程作准备。
显而易见,设置副配重,将悬点负荷进行合理分解,由主配重和副配重分别承担,而副配重参与拉升悬点负荷并未消耗任何能源,而是利用自身的重力作功,也就是将悬点自身固有的重量加以挖潜,变成可利用的重力作功。
现以油田最常用的14型抽油机为例,进一步说明安装副牵引系统的作用。一般14型抽油机工作时从示功图上可以看到悬点上升时最大负荷100KN,悬点下降时最小负荷60KN。在未设置副配重时,主配重一般为80KN,即最大悬点负荷和最小悬点负荷之平均值,抽油机在运行时,当电机及滚筒逆时针转动时,电机前侧悬点负荷往上止点运行,负荷为100KN,主配重为80KN,电机承担20KN(摩擦力忽略不计,下同),把悬点负荷从下止点提升到上止点,抽油泵完成抽油过程。当电机及滚筒顺时针转动时,悬点负荷为60KN,主配重为80KN,电机同样也是承担20KN,把悬点负荷从上止点下放到下止点,抽油泵完成充油过程。设滚筒直径为1000mm,上冲程时电机及滚筒输出的扭矩,前侧为:100KN×1000/2=50KN·m,后侧为:80KN×1000/2=40K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濮阳市信宇石油机械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濮阳市信宇石油机械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629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复杂选矿的智能故障判断料位检测方法
- 下一篇:设备上低功率显示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