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框架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61948.3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9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马玉函;陈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1/00 | 分类号: | F21V21/00;F21S8/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曾红 |
地址: | 2150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固定背光模组与液晶面板的框架。
背景技术
在平板显示领域,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缩写为CRT)显示器由于其高辐射、高功耗、大体积、低分辨率和大质量,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先进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缩写为LCD)所取代。由于液晶显示器具有外形轻薄、耗电量少以及无辐射污染等特性,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携带式资讯产品上,甚至已有逐渐取代传统台式电脑的CRT监视器的趋势
就液晶显示器而言,其光源利用型态可分为反射式液晶显示器、穿透式液晶显示器以及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以穿透式或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为例,主要是由一液晶显示面板和一背光模组构成。在现有技术中,以上下铁壳连接的方式固定液晶面板与背光模组,上下铁壳卡勾对位卡合组装并通过螺丝实现连接。此种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在拆解时会破坏铁壳,重工性较差,浪费成本;2.铁壳本身成型工序多,且成型相对困难;3.组装需保证铁壳四周卡勾卡合良好,不具备高效和便利性。
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框架,用于固定背光模组与液晶面板,以达到组装便利、拆解方便及重工性好的目的,是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着手解决的一项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在组装背光模组与液晶面板不具有便利性,且拆解破坏性较大,造成成本浪费这一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框架,用于固定背光模组与液晶面板。
依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框架,用于固定背光模组与液晶面板,其中,所述框架包括:
第一边框,包括:
第一水平框边;以及
第一竖直框边,连接所述第一水平框边,所述第一竖直框边具有第一开口;
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一边框相互嵌合形成容置空间,包括:
第二水平框边;以及
第二竖直框边,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框边并与所述第一竖直框边重合且位于外侧,所述第二竖直框边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置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大小与所述第一开口相等;
胶框,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胶框具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在所述胶框的一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开口有一滑块入口,所述容置槽在所述胶框的上壁上有第三开口,所述滑块入口大于所述第一开口;
滑块,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具有凸起及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朝向所述第三开口;以及
弹性结构,固接于所述第二水平框边并对应所述第三开口,
其中,所述弹性结构伸入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斜面相互作动以推动所述滑块向所述第一开口滑动,当所述滑块滑入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凸起卡住所述第一竖直框边。
优选地,所述边框为金属框。
优选地,所述金属框由铜或铁制成。
优选地,所述弹性结构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水平框边上。
优选地,所述弹性结构为一弹片。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上窄下宽。
优选地,所述弹性结构包括弹簧和推杆,所述弹簧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平框边,所述推杆连接于所述弹簧。
优选地,所述推杆具有一第二斜面以与所述第一斜面相互作动。
采用本发明的优点有:1.利用弹性结构与滑块的相互作动就可实现框架的组装,组装非常方便;2.拆解也比较方便,只需按压滑块向内推动,就可借助弹性结构的弹力弹出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3.拆解时不会对框架造成破坏,重工性好,可以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其中,
图1示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框架的剖面图。
图2示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具有不同设计胶框的框架剖面图。
图3示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框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附图以及本发明的下述各种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进行绘制。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619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