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56342.0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5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罗嘉雁;苏俊玮;吕奇明;杨智仁;杨长荣;罗仁志;李宗铭;潘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2/16 | 分类号: | H01M2/16;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电极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锂电池的电极组件,更特别地关于其采用的隔热涂层。
【背景技术】
传统锂电池发生内短路时,因为短时间释放大量热量,会使得结构中聚烯烃材质的隔离膜无法耐受高温而熔融变形。若无法阻隔局部热累积或中止内短路,则锂电池的活性物质将分解形成高压气体,甚至产生爆炸等危害。有鉴于此,国际各锂电池制造大厂无不投入大量资源,研究如何有效改善锂电池内短路的安全问题。日本电芯厂Panasonic开发的热阻隔材料Heat-Resistant Layer(HRL)可导入锂电池内部,藉由强化隔离膜的机械性质,避免电池因受热导致正负极直接接触产生内短路现象,进而提升电池安全性。然而热阻隔材料主要是由高含量的无机粒子(如Al2O3)及低含量的有机高分子黏着剂组成,易造成电池内电阻上升。此外,无机粒子在使用过程中易剥落而失去其保护功能。
综上所述,目前仍需新的材料组成改善目前市售含热阻隔层之电池阻抗,并维持其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包括阳极板;阴极板;隔离膜,用以传导电解质中的锂离子并隔离阳极板与阴极板;以及复合涂层,位于阳极板与隔离膜之间及/或阴极板与隔离膜之间,其中复合涂层包括:5至90重量份的无机黏土材料;以及95至10重量份的有机高分子黏着剂。
【附图说明】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与比较例的电池的循环寿命测试;以及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与比较例的充放电速率测试。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20~电极组件;
11~阳极板;
12~复合涂层;
13~隔离膜;
15~阴极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10,依序为阳极板11、复合涂层12、隔离膜13、及阴极板15。阳极板11可为集电材如铜箔、镍箔与电极活性物质颗粒如天然石墨、人工石墨、锂金属、或锂金属合金之层状组合物。电极活性物质颗粒的粒径约介于5μm至25μm之间。若电极活性物质颗粒的粒径过大,则易造成电池电容量差异过大而导致平均电容量下降。若电极活性物质颗粒的粒径过小,则会降低电池充放电循环寿命以及增加电池电容量差异。
阴极板15可为集电材如铝箔与电极活性物质颗粒如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钒酸锂或锂镍钴锰氧化物的层状组合物。电极活性物质颗粒的粒径约介于1μm至40μm之间。若电极活性物质颗粒的粒径过大,则易造成电池电容量差异过大而导致平均电容量下降。若电极活性物质颗粒的粒径过小,则会降低电池充放电循环寿命以及增加电池电容量差异。
隔离膜13用以传导电解质中的锂离子并隔离阳极板11与阴极板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隔离膜13可为聚烯烃如聚乙烯、聚丙烯、或上述之共聚物。适于作为隔离膜13的聚烯烃的孔隙率约介于40%至95%。若聚烯烃的孔隙率过高,则膜在高温下尺寸易产生严重收缩而造成电池内短路现象发生。若聚烯烃的孔隙率过低,则会阻碍锂离子的传导,因此增加电池的内部阻抗。聚烯烃的重均分子量约介于100,000至5,000,000之间。若聚烯烃的重均分子量过低,则隔离膜由于机械强度不足,无法有效提供隔绝正负极的功能。若聚烯烃的重均分子量过高,则当电池温度上升时,隔离膜微孔无法有效熔融闭合以阻断锂离子的传导。此外,隔离膜13的厚度约介于0.1μm至25μm之间。若隔离膜13的厚度过薄,则会降低隔离膜的机械强度而易造成电池内短路。若隔离膜13的厚度过厚,则会降低电池体积能量密度以及增加电池内部阻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63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