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抗U1-snRNP抗体的试剂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451790.1 申请日: 2011-12-30
公开(公告)号: CN103185780A 公开(公告)日: 2013-07-03
发明(设计)人: 胡德明;刘清波;何林;阳辉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1N33/543 分类号: G01N33/543
代理公司: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代理人: 胡坚
地址: 518054 广东省深圳***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检测 u1 snrnp 抗体 试剂 装置 及其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申请涉及一种检测抗U1-snRNP抗体的试剂装置及其方法,属于临床免疫学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是一种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SSc),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及类风湿关节炎(RA)等疾病的症状相重叠为特征的风湿性综合征,其突出的特点是在其血清中有很高滴度的斑点型抗核抗体(ANA)和抗U1-snRNP抗体。

在真核细胞,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hnRNP)与小核核糖核蛋白(snRNP)共同参与mRNA成熟的过程。snRNA是在真核细胞核内的一组小分子RNA,约含50~200个核苷酸,故称为小核RNA。其与有关蛋白结合形成的snRNP,主要在加工RNA前体,切除多余的片段(如内含子)时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这组小分子的snRNP中尿嘧啶含量丰富,故snRNP又被称为U-snRNP。现已发现,哺乳动物细胞中的U-snRNP至少有13种(U1~U13),大都分布于核质。6种富含U的snRNA(U1~U6)大量存在于动物细胞核。每种snRNP均由1种snRNA(分别对应称U1、U2、U4、U5和U6)与6~10个对应蛋白构成。

与U1-snRNP反应的抗体包括Sm抗体和RNP抗体。RNP抗体含有抗U1-snRNP抗体,抗U1-snRNP抗体阳性而抗Sm抗体阳性是MCTD的特点。但在患者血清中同时发现抗U1-snRNP抗体和抗Sm抗体的情况很多见,这可能与自身免疫扩展有关。

临床检测抗U1-snRNP抗体的常见方法包括免疫印迹法、对流免疫电泳法和ELISA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免疫印迹法

免疫印迹是将蛋白质转移到膜上,然后利用抗体进行检测。对已知表达蛋白,可用相应抗体作为一抗进行检测,对新基因的表达产物,可通过融合部分的抗体检测。其不足之处在于:

(1)只能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无法得出被检物质具体的量。

(2)操作步骤繁琐,试验用时较长。

(3)检测的灵敏度还有待提高。

二、对流免疫电泳法

对流免疫电泳是在琼脂扩散基础上结合电泳技术而建立的一种简便而快速的方法。此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结果,故可用于快速诊断。但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当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合时,均不能出现明显可见的沉淀线;

(2)选择不同的电泳缓冲液对其灵敏度有一定的影响;

(3)电压和电流的选择会干扰实验结果。

三、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被广泛应用于检测抗U1-snRNP抗体,但该方法也存在着下述的不足之处:

(1)使用12×8型、6×8型、8×12型或整板型96孔专用微孔板作为抗原包被用具和反应容器,在使用时只能分成12批次、6批次、8批次或整板一次使用,无法进行独立的、单人份的检测;

(2)定量测定所用的试剂种类较多,每一种检测试剂都要用试剂瓶来盛装,并且每使用一种试剂时都需要更换吸液嘴来分别加注到微孔板的微孔中,不但试剂瓶种类多,加注试剂的操作也极为繁琐;

(3)缺少对检测信息的相应标注,只能通过查看试剂盒外包装盒的标识才能了解或知悉检测试剂的生产批号及有效期信息,而且所知悉的信息在检测过程中不受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4)检测试剂在检测过程中处于开放的空间,容易引起各种试剂之间的交叉污染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5)检测过程多采用手工操作,试剂或样本的加量不很精确,操作过程极为繁琐和复杂,容易发生操作差错,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差;

(6)在检测项目成套试剂的数量配置及使用上均为项目数×48/96人份,如果需要检测10个项目,则试剂的配置及使用数须为10×48/96人份,如果只有一份样本需要检测10个不同的项目,也需要配置10×48/96人份的试剂,存在着不够经济合理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申请即是针对目前对于抗U1-snRNP抗体的检测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进行独立单人份检测的试剂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17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