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造纸污泥高效脱水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50183.3 | 申请日: | 2011-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2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韩卿;李清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14 | 分类号: | C02F11/14;C02F103/2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田洲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造纸 污泥 高效 脱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泥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造纸污泥脱水方法。
【技术背景】
目前我国纸张的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而近年来,我国二次纤维(废纸)原料在造纸原料中的比例已经超过60%,而且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而利用废纸造纸会产生大量的污泥,据统计我国现在每年产生的造纸污泥高达2000万吨/年。造纸污泥的高效资源化处置,已经是摆在造纸企业面前一道不可回避的环境问题。
无论是用木片、麦草还是用废纸造纸,都会产生三类污泥。一是造纸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污泥(二沉池污泥);二是有少量纤维、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等有机物组成的初沉池污泥;三是源于废纸造纸过程脱墨工段的脱墨污泥,筛选净化及其填料加添过程中流失的非纤维物质。
目前这些生化污泥和物化污泥在实际生产中都是采用单一投加高分子有机聚合物或者无机絮凝剂,或者几种不同的絮凝剂进行复合添加使其污泥颗粒快速沉降,但是最终污泥的脱水性能差、含水率高、药品处理成本高。寻找更加高效的絮凝剂或者脱水处理工序是造纸环保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现有造纸污泥处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高效脱水方法,使处理后的污泥实现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方向发展,或者进一步资源化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造纸污泥高效脱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造纸厂初沉池的污泥和经过生化处理的二沉池的污泥先混合均匀,然后将其输送到浓缩池中进行静止沉淀;
2)将浓缩池里经过自由沉降,处于池底的污泥投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降低其表面张力;
3)向步骤2)处理过的污泥投加阳离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进行絮凝处理。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造纸污泥高效脱水方法还包括将步骤3)处理后的污泥压榨成泥饼的步骤。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步骤2)中添加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步骤3)中添加的阳离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骤3)中添加的阳离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的质量为浓缩池池底污泥固含量的10%。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为1400万-1600万,离子度≥35%。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聚丙烯酰胺配制成2‰浓度的溶液使用。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聚丙烯酰胺的质量比为(0.5~2)∶1。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聚丙烯酰胺的质量比为0.5∶1。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步骤2)中处于池底的污泥的温度为0℃,pH值为9。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一种造纸污泥的高效脱水方法,在污泥脱水过程中,先添加CTAB降低污泥颗粒和水分子之间的表面张力,使其二者之间的吸附力减弱;再添加CPAM进行絮凝处理,使污泥颗粒和水分子能更好地分离;CTAB和CPAM的投加顺序对泥水体系的沉降性能影响较大,而两者的投加剂量比例对污泥的脱水速度及其最终泥饼的含水率影响较大;CTAB和CPAM的质量比为1∶2时,不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泥饼的含水率,而且能够有效的节省药品用量,降低污泥处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造纸污泥高效脱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造纸厂初沉池的污泥和经过生化处理的二沉池的污泥先混合均匀,然后将其输送到浓缩池中进行静止沉淀;
2)将沉降浓缩池里经过自由沉降,处于池底的污泥投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降低其表面张力;经静止处理后,上层液中加入净水剂后排放,而下层污泥用污泥泵运输到反应器中;
3)向步骤2)处理过的污泥投加阳离子聚合物CPAM进行絮凝处理,使污泥颗粒和水分子能更好地分离;
4)经过药品处理后的污泥输送到带式压滤机上进行压榨脱水处理,压榨过的泥饼可以外运资源化处理,如养蚯蚓、制砖及生物肥,也可燃烧回收热量。
步骤3)中投加的CPAM的用量比整个脱水过程中单独投加CPAM进行调理时减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01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永磁材料的硅烷化表面处理技术
- 下一篇:油箱盖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