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酯交换法连续生产聚碳酸酯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9955.1 | 申请日: | 201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8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周楠;杨晓勇;沈佶;蔡盛全;宋升;徐亭;原华;张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4/30 | 分类号: | C08G64/3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赵丽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换 连续生产 聚碳酸酯 工艺 | ||
1.一种酯交换法连续生产聚碳酸酯的工艺,包括将原料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和芳香族碳酸二酯在酯交换反应器(103)中进行酯交换反应、在缩聚反应器(104)中进行缩聚反应以及在螺杆反应器(105)中进行后缩聚反应,制得聚碳酸酯,其中物料的输送采用输送泵(10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缩聚反应器(104)至少一个为以下结构的卧式推进反应器:包括壳体(201)、电机(202)、搅拌轴(203)、进料口(204)、出料口(205)以及真空口(206),所述的进料口(204)设置在壳体(201)前端上部,出料口(205)设置在壳体(201)底部后端,真空口(206)设置在壳体(201)侧面上部,所述的搅拌轴(203)贯穿壳体(201),搅拌轴(203)伸出壳体(201)的一端连接电机(202),至少有三组螺旋叶片(207)分布在壳体(201)内部的搅拌轴(203)上,每两组螺旋叶片(207)之间至少设置有一组固定在壳体(201)内壁上的刮片(208),所述的刮片(208)与螺旋叶片(207)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酯交换法连续生产聚碳酸酯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201)横剖面为上下对称的胶囊状,搅拌轴(203)穿过其轴心的下方圆弧所在圆周的圆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酯交换法连续生产聚碳酸酯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叶片(207)旋转时与相邻的刮片(208)之间的最小间隙为5~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酯交换法连续生产聚碳酸酯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送泵(108)为以下结构的高粘度熔体输送泵:包括壳体(301)、转动轴(302)、物料流道(303)、进料口(304)以及出料口(305),所述的输送泵(108)包括齿轮泵部分(311)、螺杆泵部分(312)以及电机(306);齿轮泵部分(311)的壳体(301)内设置有主动齿轮(307)和从动齿轮(308),且主动齿轮(307)和从动齿轮(308)在转动轴(302)的轴向方向上啮合;螺杆泵部分(312)的壳体(301)内设置有螺杆(309),且螺杆(309)固定套在转动轴(302)上,主动齿轮(307)固定套接在转动轴(302)的一端,转动轴(302)连接电机(306),电机(306)通过转动轴(302)同时带动螺杆(309)和主动齿轮(307)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酯交换法连续生产聚碳酸酯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杆泵部分(312)为单螺杆结构;所述的螺杆(309)为单头或多头螺纹;所述的螺杆(309)的螺槽是等深等距结构、不等深等距结构、等深不等距结构或者不等深不等距结构,或者是以上任意组合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酯交换法连续生产聚碳酸酯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杆反应器(105)为以下结构的四螺杆反应器:包括壳体(401)、电机(402)、转动轴(403)、进料口(404)、出料口(405)以及真空口(406),所述的进料口(404)设置在壳体(401)顶部前端,出料口(405)设置在壳体(401)后端,壳体(401)顶部设置有四个与进料口(404)在同一轴向上的蒸发室(407),每个蒸发室(407)一侧都设置有真空口(406);壳体(401)内设置有四根平行的螺杆(408),分为左右两组,对称分布在壳体(401)中心线的两边,每组两根螺杆(408)相互啮合;四根螺杆(408)从进料口(404)一端的壳体(401)处伸出,与齿轮箱(409)连接,齿轮箱(409)通过转动轴(403)和联轴器(410)与电机(402)连接,电机(402)工作时带动转动轴(403)以及齿轮箱(409),齿轮箱(409)控制螺杆(408)转动速度以及转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酯交换法连续生产聚碳酸酯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组两根螺杆(408)同向转动,两组螺杆(408)之间异向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酯交换法连续生产聚碳酸酯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杆(408)与壳体(401)内壁的间隙为0.1~0.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995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