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波光子晶体模式转换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46397.3 | 申请日: | 201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9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冬;金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P1/16 | 分类号: | H01P1/16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翟长明;韩志英 |
地址: | 6219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光子 晶体 模式 转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波电子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波光子晶体模式转换器,应用于高功率微波传输与辐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等离子体技术、脉冲功率技术的进步以及复杂PIC模拟工具的发展,高功率微波技术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尤其是在高功率微波源的研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先后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类型的高功率微波源。
许多高功率微波源,如轴向提取的虚阴极振荡器、相对论返波管、三腔渡越时间振荡器、多波契伦克夫发生器等的几何结构都是旋转轴对称的,其最终的输出微波模式都是圆波导轴对称模或同轴波导轴对称模。由于其输出端口的口径场分布具有圆对称性,将导致轴向为零的环状远场方向图。这种微波辐射场能量分散,不便于高功率微波的定向辐射。
为了得到方向集中的微波辐射,需要设计轴对称模式辐射天线。这种辐射天线通常情况下可以分成三种:一是模式转换器和辐射喇叭的结构;二是Vlasov天线;三是Cobra(Coaxial Beam-Roatating Antenna)天线。Vlasov天线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但是其方向图特性不理想,增益不高;Cobra天线具有宽频带,方向性好,可以产生任意方向极化波的特点,但是为了获得高增益其尺寸较大,不利于结构小型化;目前在小型化、紧凑型高功率微波源设计方面应用得比较成功的设计方案是模式转换器和辐射喇叭的结构。
名称为“同轴插板式TEM-TE11模式转换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的文章(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第17卷第6期,p897)提出一种插板式模式转换器,将同轴波导分成相速度不等的多个扇形波导分区,利用微波在各分区内相位传播速度不同来实现模式转换。但是电磁波在各分区之间相速度差值有限,因此要实现TEM-TE11的模式转换需要很长的系统结构。为了缩短插板式结构的长度,名称为“L波段磁绝缘线振荡器一体化辐射天线”的文章(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第20卷第3期,p435)提出了一种插板与介质移相相结合的结构,使模式转换器长度大大减小,但是功率容量问题仍然是该类结构的瓶颈。名称为“紧凑型圆极化模式转换器”的文章(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第21卷第3期,p411)提出了一种折叠波导式模式转换结构,通过一个交叉的十字形波导将轴向传播的电磁波引入具有不同长度的几个横向波导中,利用电磁波在横向波导中的路程差产生相位差,实现TEM-TE11模式转换。这种结构具有较高的功率容量,并且可以减小系统的轴向长度,但是却在横向尺度上加大了系统尺寸,特别是在低频段,结构比较复杂,不利于工程实现。
发明内容
为了使模式转换器既能实现模式转换功能,又不增加系统复杂性,同时还能做到结构紧凑,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波光子晶体模式转换器,该结构能实现TEM/TM01模到TE11模的模式转换,且系统结构简单、紧凑。
本发明的微波光子晶体模式转换器,其特点是,所述的模式转换器包括内导体、外导体、支撑杆;内导体和外导体的外形均由半径不同的同轴心圆筒体构成,内导体通过多根支撑杆固定在外导体内,每根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内导体、外导体固定连接。所述的支撑杆的截面形状为方形、圆形,或其它形状。支撑杆数目大于三组,每组包含支撑杆的数量为三根以上;支撑杆沿圆周方向非均匀设置。
本发明中通过周期性排列的多组支撑杆将内、外导体组成的同轴波导沿圆周方向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内分布有多根具有一定角度间隔的支撑杆,形成扇形波导内的微波光子晶体;另一个区域内为扇形波导;两个区域之间可以在相交边界上通过金属板分开,也可以不设置金属板分隔。
本发明的模式转换器沿微波传播方向分为微波输入口、模式转换区、微波输出口三大功能部分。其中,模式转换区为插入多根支撑杆的同轴波导结构;微波输入口和微波输出口既可以为同轴波导结构,也可以为空心圆波导结构,内、外导体尺寸在三个功能区域可以不相等。微波输入口与微波源或上一级传输装置相连,微波通过输入口进入模式转换器;微波输出口与下一级传输装置或辐射装置相连,将完成模式转换后的微波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63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粘合膜状基材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提高连铸坯末端电磁搅拌强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