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针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4100.X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8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良;涂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N1/36 | 分类号: | A61N1/36;A61H39/0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王芸;熊晓果 |
地址: | 61006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灸设备,尤其是一种电针。
背景技术
针灸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应用广泛,效果可靠,然而传统针灸针需要刺破皮肤,消毒不彻底的针灸针会导致某些病毒的医源性传播危险,甚至有案例报道针灸针引起接触性皮炎。
自1953年西德福尔创用无针电刺激疗法后,近二十年来多种电针仪器不断出现,尤其是无需刺破皮肤的电极的使用,使得针灸的应用更加安全。电针是依赖电流的作用来兴奋穴位组织,而手法运针则是借助提插捻转等机械动作达到刺激穴位组织的目的。
但目前使用的电针仪器功能性和实用性依然有许多不同程度的局限,利用电针仪对穴位、经络进行电针治疗,就必须使电针的电流通过两个电极在人体内部形成回路,目前电针仪在进行临床应用时,所选的治疗部位都是2个,因此电场是在两个穴位之间形成,对两个穴位及两个穴位之间的穴位和经络都会产生刺激作用,而不是仅仅作用在需要刺激的单个穴位上。
申请号为97125214.9的中国专利《针灸体外电针头》公开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技术双极双线的结构,使双极最大程度缩成一点的体外电针,由两个相互绝缘的电极组成,分别接于针灸电疗设备电信号的输出端,两个电极点被绝缘材料结合为一个触头,两个电极点外露于触头的前端,触头的前端可以是平面或弧面,双电极点间距不大于25mm。但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电极仅由两个贴在皮肤表面的电极点组成,电流强度及方向单一,极易因两电极靠得太近,电流易在皮肤表面短路;或因两电极间距太远,电流只流经皮肤表层,对具有一定深度的穴位刺激不够,均难以实现对具有一定深度的穴位进行刺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通过各电极输出电势的变化,来调整电极所产生的电刺激深入皮下的程度的电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针,包括至少三个电极,所述电极之间设置有绝缘材料,所述电极与电源相连,所述各电极的电势均分别可调。
所述绝缘材料包括分极板和极间绝缘体,所述分极板将电针分为正极区和负极区,所述正极区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电极,所述负极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极,所述正极区内电极的电势均高于负极区内电极的电势,所述极间绝缘体设置在正极区内各电极之间。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使电针端部两侧形成具有电势差的两个区域,两个区域间的电流为主电流,同时,在两个区域内部设置有具有电势差的电极,区域内部的电流为辅助电流,通过主电流与辅助电流交感叠加,并使得辅助电流与主电流协同达到所需的电刺激深度,相互作用来进一步调整电极所产生的电刺激深入皮下的程度。
所述负极区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电极,所述负极区内电极的电势分别可调,所述负极区内的电极间设置有极间绝缘体。通过在负电极上设置多个电极,并将电极之间通过极间绝缘体分开,使各电极均具有不同的电势,使各负电极之间也形成辅助电流,辅助电流可与主电流相互排斥、吸引,通过对各电极上电势的调节,最终获得所需的辅助电流,并与主电流协同达到所需的电刺激深度。
所述正极区和负极区内各设置有两个电极,其中位于正极区内的两个电极分别为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设置有极间绝缘体;位于负极区内的电极分别为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设置有极间绝缘体。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使正极区和负极区内各形成一对电势高低可调的电极对,接触皮肤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均形成辅助电流,辅助电流通过调节可与主电流相互排斥或吸引,并与主电流协同达到所需的电刺激深度。
所述电针端面的截面为圆形,所述分极板位于电针截面径向,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分设于分极板的两侧。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使电针形状与穴位的形状相匹配,产生与穴位形状相适配的电场,治疗效果更加有效。
所述第二电极位于第一电极径向内侧,所述第三电极位于第四电极径向内侧。
所述极间绝缘体截面呈圆环状。采用这样的结构,将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为内圈电极,第一电极和第四电极为外圈电极,外圈电极与内圈电极同极相对,电针可以通过内层与外层形成互相排斥的两个电场,将电针贴在需要治疗的穴位上,电极产生的电流可以深入到需要电刺激的深度,而不是只在表层皮肤。
所述电针还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波形输出模块、电压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数据交互模块以及存储器,其中:
所述波形输出模块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电源和电极相连;
所述电压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电源和电极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41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