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次性射频识别标签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3911.8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23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史纪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淂数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05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射频 识别 标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伪电子标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次性射频识别标签。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的各类产品大都进行了防伪处理,多数是在产品上设置有防伪标签,目的在于其售出的产品不论是在包装还是在内容上防范冒牌货的出现,以保证消费者和生产厂家的合法利益。现较常见的一些防伪标签,如紫外荧光油墨、日光激发变色防伪油墨、热敏防伪油墨、反应变色油墨、磁性油墨、除涂改油墨印制的防伪标签、激光镭射防伪标签和防伪条形码,将这种标签贴在出厂的产品上,消费者通过肉眼观察就能识别产品的标识来辨别真假。但这些防伪技术的仿造难度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一些造假者逐渐掌握了这些防伪技术,使得其防伪的功能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还因一些防伪标识易揭下而可能被造假者二次使用,存在给生产厂家带来更大损失的潜在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次性射频识别标签,以解决现有的防伪标签容易被仿造、容易被造假者二次使用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一次性射频识别标签包括标签基片和标签天线图案部分。标签基片又包括分离部分及天线主片;标签天线图案部分设置在标签基片中,其又包括谐振回路、连接线及辐射臂,谐振回路的部分金属谐振线位于分离部分中,连接线和辐射臂位于天线主片中。
进一步的,辐射臂为螺旋绕线形状。
进一步的,该分离部分包括第一分离部分和第二分离部分,且第一分离部分和第二分离部分为小钩形状。
进一步的,标签基片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第一连接部分设置在第一分离部分和天线主片之间,第二连接部分设置在第二分离部分和天线主片之间,且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的厚度小于第一分离部分、第二分离部分及天线主片的厚度。
进一步的,谐振回路包括第一金属谐振线、第二金属谐振线、第三金属谐振线、第四金属谐振线、第五金属谐振线、第六金属谐振线以及芯片焊盘,第一金属谐振线和第二金属谐振线分别位于第一分离部分和第二分离部分中,第三金属谐振线、第四金属谐振线、第五金属谐振线、第六金属谐振线以及芯片焊盘位于天线主片中。
进一步的,芯片焊盘包括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且第五金属谐振线分别连接第一焊盘和第一金属谐振线,第六金属谐振线分别连接第二焊盘和第二金属谐振线。
进一步的,第三金属谐振线的一端与第四金属谐振线的一端相连,第三金属谐振线的另一端与第一金属谐振线相连,第四金属谐振线的另一端与第二金属谐振线相连。
进一步的,第三金属谐振线和第四金属谐振线组成一个半圆形状。
进一步的,辐射臂包括第一辐射臂和第二辐射臂,第一辐射臂依照标签外形、标签中轴线以及第三金属谐振线的线条形状,设置成螺旋绕线形,第二辐射臂依照标签外形、标签中轴线以及第四金属谐振线的线条形状,设置成螺旋绕线形。
进一步的,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第一连接线分别与第一辐射臂及谐振回路相连,第二连接线分别与第二辐射臂及谐振回路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将部分谐振回路的部分金属谐振线置于分离部分中,从而在分离部分脱离天线主片的同时,使标签也失去了其功能,起到一次性使用的目的。
2、本发明利用了RFID技术,具有制造电子标签的设备投资大,工业环境要求高,部分生产材料的技术垄断,使得其生产厂商较少,制造加工渠道单一,易于控制,不易仿造或即使仿造也无利可图等特点,具有很高的防伪性。
3、本发明对于产品及标识的识别过程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自动实现的,无需人工干预,大大降低了识别过程的错误率,提高了对产品的识别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标签基片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标签天线图案部分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标签基片和标签天线图案部分组合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次性射频识别标签的一种实施例的整体图;
图5为本发明一次性射频识别标签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次性射频识别标签的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淂数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群淂数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39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