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系统动态时钟管理的机顶盒待机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3663.7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2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孙振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21/443 | 分类号: | H04N21/443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刘晓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系统 动态 时钟 管理 机顶盒 待机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视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顶盒的待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数字电视机顶盒正常工作功耗一般为8-15瓦,数字电视机顶盒系统的功耗主要由CPU功耗和外围器件的功耗组成,其中CPU功耗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随着高清解码和多媒体处理技术的发展,CPU主频不断提高,其功耗将大大增加,而现有的数字机顶盒待机功能基本上采取两种方式实现:一、仅仅关闭机顶盒的音视频输出,再把指示灯显示为待机状态,其余部件的状态跟正常工作时相同,这种方式只是给用户感官上造成待机的假象,但是系统CPU以及其它外围电路仍在工作,待机功耗与正常工作时相差无几;二、增加单独单片机控制芯片,这种方式是目前大多数厂家采用的方式,通过待机时,单片机开始处于工作态并通过io和mos管控制关断主芯片和外围器件供电的方式,此种方式需要另外增加成本和硬件外围电路。
最新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已经明确规定了待机功耗要小于1W,为响应国家节能降耗政策和绿色电子产品号召,提出一种低成本的机顶盒低功耗待机控制方法则成为本发明所面临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机顶盒待机控制方法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系统动态时钟管理的机顶盒待机控制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系统动态时钟管理的机顶盒待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系统设为三种工作模式:NORMAL 模式、SLOW 模式和DOZE 模式,其中所述NORMAL 模式下系统由PLL时钟驱动,所述SLOW 模式下系统由外接晶振时钟驱动,所述DOZE 模式下系统由外接晶振分频的低频时钟驱动;
B、设置待机响应条件及待机唤醒条件:
C、根据待机响应条件控制系统各时钟源的切换进而选择进入SLOW 模式或DOZE 模式;
D、根据待机唤醒条件控制系统各时钟源的切换进而进入NORMAL 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B步骤中,待机响应条件包括遥控器按键键值或物理按键键值或定时进入待机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B步骤中,待机唤醒条件包括遥控器按键键值或物理按键键值或定时进入待机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D步骤中包括:
D1、加载最小系统代码;
D2、初始化最小系统下的遥控器按键键值、物理按键键值以及定时进入待机时间并保存;
D3、将待机唤醒条件与上述遥控器按键键值、物理按键键值以及定时进入待机时间进行比对后进入待机唤醒模式;
D4、重启系统,进入NORMAL 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C步骤中,通过模式控制寄存器配置系统的三种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B步骤中,待机时,机顶盒前面板上显示节目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B步骤中还包括设置机顶盒前面板的待机时显示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模式包括:显示节目号和/或显示时间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
本发明充分利用动态时钟管理,将机顶盒系统设置成多工作模式,从而利用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自由切换,实现低功耗待机控制。本发明不需要另外增加外围器件和电路成本,待机功耗低、系统稳定性、维护性、扩展性和平台通用性强,系统软件控制方便,模式切换简单,采用本发明待机控制方法的机顶盒使用微分功率计测试结果如下:SLOW模式下,功耗在0.8w以下;DOZE模式下,功耗在0.5w以下,完全满足国家对绿色机顶盒产品的待机功耗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系统工作模式状态切换图;
图2为系统进入待机工作流程图;
图3为系统从待机状态唤醒工作流程图;
图4为最小系统软件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36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