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式计算机在审
申请号: | 201110439151.3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6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宜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叶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计算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计算机,特别是一种一体式(all-in-one)计算机。
【背景技术】
计算机系统已经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不同应用的需求,不只在硬件性能上有快速的进步,在整体架构上也有多元的发展,从桌上型计算机系统(desk-top)到笔记型计算机(lap-top),分别代表着功能性与可移植性的两种不同需求,而其中又可以再发展出不同的系统架构,例如,笔记型计算机又继续细部发展出更为精简轻薄的小笔电(netbook)或是平板计算机(tablet),桌上型计算机系统也发展出一体式计算机的系统架构。
桌上型计算机系统由于相关规格的一致性,使得使用者可以自由的通过主机上的扩充接口来扩充或升级相关的计算机周边装置,例如常见的是随着储存的档案数据增加而扩充硬盘装置,或者是光驱装置等数据读取及/或写入装置。一般一体式计算机的系统架构是将传统桌上型计算机的主机与显示装置进行整合的架构,在显示装置内以一体式的设置方式增加了主机的设计,由于可以整合原先分立的两不同装置,而达成精简体积的优点,并且也减少许多外部连接线路的不便,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移动装置的便利性。
但是,习见的一体式计算机也因为将主机与显示装置进行整合而使结构上变的较为复杂。由于因为传统的主机是另外设置于独立的机壳内,并不与其它较为大型的周边装置共享机壳,但是现在的一体式计算机的主机却必须与显示装置合并设置于同一壳体中因此,使相关的电路设计受限于显示装置体积的缘故,例如屏幕的尺寸大小,而必然的与传统的主机不同,使原本桌上型计算机所具有的方便扩充功能无法完全的转移到一体式计算机装置上,导致习见的一体式计算机装置在可扩充的功能与接口上受到许多的限制与影响。
例如部分的一体式计算机便采取封闭式设计,将所有的硬件装置都固定设置在主机上,因此并不具备任何外接或是扩充升级的空间与接口,使得部分的使用者在面对部分的特殊使用需求,例如较大的影片档案时,便无法升级使用其数据读取及/或写入装置,例如硬盘装置或光盘装置等,造成使用上的限制与不便。
而部分的一体式计算机虽然保有外接式或是可扩充升级的接口功能,但是由于习见的一体式计算机的一体架构,因此在进行拆卸及组装一体式计算机的作业上,往往必须将整个机壳拆开后才可以进行。因此,导致拆卸及组装作业的过程较为复杂与不便,也容易造成外部异物或灰尘在拆卸及组装过程中进入机壳内容,而造成一体式计算机在日后的运作上产生问题。进一步由于一体式计算机的电路与显示装置整合在同一壳体内,所以使用者如果在进行扩充或升级时,也可能会因为接触到其它部分的电路或零件而造成周边电子组件损毁。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式计算机,以解决上述习见的一体式计算机无法针对数据读取及/或写入装置提供有效、便利与安全的扩充或升级时,所面临的困难与不便等问题。
本发明所揭露的一体式计算机,可扩充一数据读取及/或写入装置,一体式计算机包括有一壳体、一主机、一显示模块以及一扩充模块。壳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面以及一第二侧面,且第二侧面具有一扩充槽。主机设置于壳体内,显示模块设置于壳体内且耦接于主机,并且显示模块部分露出于第一侧面。扩充模块具有一托架以及设置于托架上的一连接接口,托架设置于扩充槽内,连接接口耦接于主机,数据读取及/或写入装置经由扩充槽可拆卸的装设于托架上,并且耦接于连接接口。
本发明所揭露的一体式计算机,其中连接接口包含一电路板以及电性设置于电路板上的一连接器,且连接器耦接于主机。
本发明所揭露的一体式计算机,其中壳体进一步包含一盖板,枢设于扩充槽的一侧缘,并且常态地遮蔽住扩充槽。
本发明的一体式计算机,还包括一脚架,枢设于壳体的第二侧面。
本发明的一体式计算机,其中壳体的第一侧面上形成有一开口,显示模块部分露出于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91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载波通信网络管理装置
- 下一篇:V波段低噪声接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