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门窗框扣合模具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6115.1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3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莲;刘春达;何述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窗框 模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冲压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门窗框扣合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规扣合模具分由主弯机构和预弯机构组成。主弯结构工作部分主弯刀21连接在上模座上;预弯机构由摇杆机构24和预弯刀20组成,摇杆机构连接在上模座上,带动摇杆机构的驱动器23固定在上模座上,预弯刀与摇杆结构连接(如图1所示)。模具工作时,由主弯刀随上模下行,驱动器驱动摇杆机构带动预弯刀以近似水平的弧线轨迹在下模22上运动从而完成预弯工序。模具继续下行,摇杆机构带动预弯刀复位,此时主弯刀行继续下行,在不与预弯刀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完成主弯工序。然而对于本项目的车门窗框在扣合时,常规扣合模的主弯刀就会与零件发生干涉(本项目车门窗框17在加工前后状态的对比如图2、3 所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零件与扣合模具发生干涉的问题的扣合模具结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车门窗框扣合模具结构,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下模座上设有下模,上模座下部设有与下模配合的扣合刀,扣合刀侧方固设有上模镶块,所述的上模镶块包括上垫板,上垫板固定在上模座下部,上垫板下设有立柱和固定块,固定块上通过旋转轴承设有旋转轴,旋转轴上设有旋转块,旋转块下部设有滚轮,旋转块和立柱之间设有弹簧,所述的扣合刀固设在旋转块的左侧下部,旋转块的右侧下方位于下模座上设有驱动器,当上模座下行时,驱动器接触到滚轮,驱动器驱使滚轮向左滑行,弹簧受力拉开,滚轮带动旋转块连同扣合刀一起绕旋转轴承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扣合刀的运动轨迹呈弧形绕过零件垂直方向易产生干涉的部分。
上述的旋转块左侧设有连接板,旋转块的下部设有下垫板,扣合刀通过连接板连接在旋转块上,弹簧通过连接板与旋转块连接。
上述的连接板上设有拉杆,所述弹簧为2个,2个弹簧在立柱和拉杆的两侧对称连接。
上述的上模座下部位于扣合刀上部固设有横梁。
上述的旋转块为U型,旋转轴和滚轮设置在U型槽内。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效果:本发明工作时,扣合刀在垂直方向运动的同时绕旋转轴承旋转,改进了原有扣合模主弯刀为单纯垂直方向的运动轨迹,从而达到防止零件和模具发生干涉的目的,该设计操作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 是常规扣合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 是车门在加工前状态图;
图3是车门在加工后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的部件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安装在模具上的示意图(闭合状态);
图6是本发明安装在模具上的示意图(打开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4-6,一种车门窗框扣合模具结构,包括上模座16和下模座8,下模座上设有下模5,上模座下部设有与下模配合的扣合刀1,扣合刀侧方固设有上模镶块19,所述的上模镶块包括上垫板4,上垫板固定在上模座下部,上垫板下设有立柱12和固定块7,固定块上通过旋转轴承6设有旋转轴9,旋转轴上设有旋转块11,旋转块下部设有滚轮14,旋转块和立柱之间设有弹簧13,所述的扣合刀固设在旋转块的左侧下部,旋转块的右侧下方位于下模座上设有驱动器2,当上模座下行时,驱动器接触到滚轮,驱动器驱使滚轮向左滑行,弹簧受力拉开,滚轮带动旋转块连同扣合刀一起绕旋转轴承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扣合刀的运动轨迹呈弧形绕过零件垂直方向易产生干涉的部分。
优选地,所述的旋转块左侧设有连接板15,旋转块的下部设有下垫板18,扣合刀通过连接板连接在旋转块上,弹簧通过连接板与旋转块连接。所述的连接板上设有拉杆3,所述弹簧为2个,2个弹簧在立柱和拉杆的两侧对称连接。所述的上模座下部位于扣合刀上部固设有横梁10。所述的旋转块为U型,旋转轴和滚轮设置在U型槽内。
本实施例中,固定块7、上垫板4通过螺钉连接在上模座上,旋转轴承6安装在固定块7上,旋转轴承6、滚轮14通过旋转轴9与旋转块11连接,弹簧13两端分别连接在拉杆3和固定在上垫板上的立柱12上,拉杆3通过螺钉8固定在连接板15上,连接板15、垫板18通过螺钉和销钉与旋转块11连接,扣合刀1通过螺钉连接在垫板18上,最后驱动器2通过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61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开式三点定心机构
- 下一篇:一种纳米多组喷涂流水线工艺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