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将蓄电池保持在汽车车身内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6100.5 | 申请日: | 201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57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D·戴克;D·维拉姆;J·斯泰格迈尔;J·罗曼;M·伊克尔;A·莱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牛晓玲 |
地址: | 德国因戈***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蓄电池 保持 汽车 车身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蓄电池(10)保持在汽车车身的支承结构(12)内的装置,该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可固定在支承结构(12)上的保持机构(14)。按照本发明,该保持机构(14)包括可以与所述蓄电池(10)和支承结构(12)的几何形状相匹配的连接结构(14.1、14.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将蓄电池保持在汽车车身的支承结构内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或纯电动汽车时需要合适的途径,将蓄电池或者说电动车蓄电池以合适的方式连接在车身结构上。如果应将蓄电池作为装配部件从下方装入并保持在汽车车身内,那么需要一个刚性好的底板,蓄电池可固定在此底板上,并且该底板将蓄电池的重力传入车身的支承结构内。在现实的蓄电池方案中蓄电池单元固定在一底板上并通过一通常位于蓄电池单元基部的冷却装置或冷却板冷却。因此在蓄电池单元下方需要一底板和此外还要一单独的冷却装置或冷却板。另外还需要相对于汽车周围隔热,以便尽可能减少冷却耗费。因为目前冷却板是实心铝板并且由于蓄电池重量大底板必须做得刚性非常好,(从而)在汽车内有两个具有原理相似的物理性能的重的结构。此外隔热装置通常是一个单独的构件,因此还要加上额外的重量。
在DE102009006990A1中介绍了一种用于将蓄电池保持在汽车车身的支承结构内的装置,它具有一可固定在支承结构上的保持机构。该支承结构包括一具有两个连接在其上的纵梁的底片,在该纵梁之间做成盖板的通道式零件和做成保持机构的底板连同装在其上的蓄电池从下方固定在汽车的支承结构上。在底板内还内置一冷却装置。
由DE10261630A1已知一种用于将蓄电池保持在汽车车身的支承结构内的装置,它具有一由一单壳层的槽池(einschalige Wanne)和一支承该槽池的复合支架构成的保持机构,复合支架从下方固定在汽车支承结构上。在汽车内腔内的车身底板用作保持机构的盖板,它设置在驾驶员区域和/或副驾驶区域的下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设计用于将蓄电池保持在汽车车身的支承结构内的装置,使得蓄电池可以通用/万能地连接在不同汽车车身的支承结构上。
按照本发明,这个目的通过提供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用于将蓄电池保持在汽车车身支承结构内的装置来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本发明有利的实施形式和改进方案。
为了将用于把蓄电池保持在汽车车身的支承结构内的装置设计成,使蓄电池可以通用地连接在不同汽车车身的支承结构上,按照本发明,保持机构包括一可与蓄电池的几何形状和支承结构的几何形状相匹配的连接结构,本发明的连接结构可以以有利的方式采用一用于不同的汽车车身或车型方案的蓄电池。特别有利地是,通过连接结构简单的设计和极其轻的结构可以在保持高刚性的同时实现非常大的材料节省和因此减轻汽车车身重量,从而也降低生产成本。其次连接结构固定在汽车车身支承结构上附加地促进汽车车身本身的刚性增强。本发明另一个优点是节省结构空间地将蓄电池安装在连接结构内,因为在蓄电池底侧已经可以内置用来冷却蓄电池的冷却和隔热板,并且现在蓄电池不再需要安装在一常规的保持机构的单独的底板上。因此不需要额外的结构空间并且蓄电池和连接结构齐平地位于一个平面内。从而可以达到相对于行驶路面的更多离地间隙并由此更好地保护蓄电池。另一个优点是蓄电池可以从外部很好地接近,由此可以很快地安装和迅速地更换蓄电池,因为不用首先移去常规的保持机构的整套底板,而是只须松开连接结构,以便从外部接近蓄电池。这不仅在装配时也在更换时或在蓄电池维护时节省时间和装配费用。通过按本发明的用于将蓄电池保持在汽车车身的支承结构内的多功能连接结构,使得可以将蓄电池安装在不同的汽车车身和车型方案内,由此可以减少构件数量,从而可以降低零件和制造费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股份公司,未经奥迪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61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