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基复合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32500.9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6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姜银珠;严密;袁天执;徐粤;马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4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复合 锂离子电池 薄膜 负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储能材料和纳米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石墨烯复合的具有高循环稳定性能、高放电功率的三维网状或实心状锂离子电池负极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以一次能源为主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激化,人们对于新型高效绿色能源的需求就变的越来越迫切。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的比容量和供电电压、宽的工作温度以及良好的环境相容性等优点受到格外的关注。目前,锂离子电池正逐步从小型便携式电器的应用中扩展到高容量、大功率的动力电池的应用领域。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作为储锂的主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池的容量以及工作功率。当前商用的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一般采用包括天然石墨、改性石墨、软炭等石墨化和无定型碳材料,它们存在比容量低、首次充放电效率低、有机溶剂共嵌入不足等很多不足,难以满足未来高容量、大功率动力电池的应用;而其他的一些非碳负极材料,如Sn、SnO2、CoO、MnO2等材料,由于在充放电过程中大的体积变化导致了电极的破坏,从而不能保证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因此,探索具有高放电功率,高循环稳定性能的新型电池负极材料就成为锂电池发展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需要。
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碳纳米结构,石墨烯自发现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优异的电导性能、独特的二维纳米层状结构以及巨大的比表面为非碳基负极材料的改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同时,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容易制备,成本低,可在水溶液或有机溶液中大量分散,也为它与其他负极材料的复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石墨烯基复合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从而克服传统的纯二氧化锡负极的材料缺陷。
本发明的石墨烯基复合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特征:石墨烯和二氧化锡以直接化学键合或机械混合的方式共同在基片材料上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所述的基片材料为多孔泡沫镍,或多孔泡沫铜,或铝箔、铜箔、不锈钢片等。
本发明的石墨烯基复合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制备方法,采用静电喷雾沉积装置实现,静电喷雾沉积装置包括前驱物溶液、计量泵、残液回收瓶、直流高压发生装置、喷雾针头、基片、热电偶和加热台。
本发明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将硝酸亚锡和石墨烯按照最终薄膜所需组分混合,即硝酸亚锡:石墨烯=(78 93.5)wt%:(226.5)wt%,将硝酸亚锡和石墨烯的混合物溶解在混合溶剂中,形成金属阳离子浓度为0.005mol/L0.02mol/L的前驱物溶液;
所述的硝酸亚锡可以替换为醋酸锡;
所述的混合溶剂由乙醇、乙二醇、1,2-丙二醇按2:1:2的体积混合而成;
步骤(2).将前驱物溶液在计量泵的控制下以2ml/h5ml/h匀速流向喷雾针头,将喷雾针头和基片的距离调节为2 cm6cm,通过热电偶和加热台加热基片,加热温度控制在175 oC300oC,通过直流高压电源发生装置调节喷雾针头与基片间的直流电压,将电压控制在12KV18KV之间,以获得稳定均匀的前驱物溶液喷雾,将前驱物溶液喷雾控制在1h10h之间,进而获得厚度为1μm10μm的石墨烯基复合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 石墨烯基复合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中二氧化锡与石墨烯的质量比为 (7090)wt%:(3010)wt%。
本发明具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静电喷雾沉积装置制备石墨烯基复合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在常温大气中操作,无需真空和气氛保护等,石墨烯基复合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厚度通过沉积时间简便可控,且可直接进行电池组装,免去了传统负极粉体材料需要添加导电剂和粘合剂等复杂工艺过程,简化了操作步骤。本发明采用静电喷雾形成气溶胶的方式,使得二氧化锡和石墨烯的复合更为简便,制得的复合薄膜更为均一。
本发明合成的石墨烯基复合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具有三维网孔状结构,十分有利于锂离子的输运扩散,同时增强了薄膜和基片的链接;石墨烯和SnO2的三维复合,充分结合了石墨烯的高比表面和高电导率的优势,有效地缓解了SnO2电极在充放电循环中的体积变化,大大提高了电极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 是采用的静电喷雾沉积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25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