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21808.3 | 申请日: | 201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4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浅井茂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D04B1/10 | 分类号: | D04B1/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和***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编织物 编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横编机编织具有基于第一编织线和外表与此第一编织线不同的第二编织线的外表的差异形成的花样的编织物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适用该编织方法编织的部分的编织物。
背景技术
以往进行过用经编机编织花边样编织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花边样编织物中,有在由透明或半透明的第一编织线构成的基础编织物部的一部分上,以缠绕的方式配置了有色的第二编织线的编织物(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4、图5)。在这样的花边样编织物中,由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的外表的差异形成花边样的花样。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282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与提出了由上述经编机进行的花边样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方案相对,由横编机进行的花边样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现在还没有提出方案。不用说,在经编机和横编机中,因为将线圈形成下去的方向不同,所以不能将经编机中的编织方法原封不动地应用于横编机。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做出的发明,其目的之一在于,作为代表如花边样编织物的那样,提供一种用横编机编织基于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的外表的差异形成了花样的编织物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适用该方法编织的部分的编织物。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在前后的针床之间可以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反复进行:
使用第一编织线编织基础线圈列的工序A;
在上述工序A中编织的基础线圈列之中,选择单个或者多个对象线圈,相对于该选择了的各对象线圈使用外表与上述第一编织线不同的第二编织线形成贴补线圈的工序B;
使在上述工序B中选择了的对象线圈和相对于该对象线圈形成了的贴补线圈相互重叠的工序C,
通过在其反复进行时重新选择在工序B中选择的对象线圈,形成基于上述第一编织线和上述第二编织线的外表的差异的花样。
在此,所谓“贴补”,例如,如日本特开平4-73245号公报记载的那样,是使卡定在前后一方的针床上的线圈(称为对象线圈)向相向的另一方的针床的编织针上移圈,同时以从该线圈拉出的方式将新的线圈(贴补线圈)形成在一方的针床的编织针上的编织动作。此时,贴补线圈被卡定在上述对象线圈原先卡定的编织针上。在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相对于对象线圈形成贴补线圈,进而通过使对象线圈返回到该贴补线圈被卡定的编织针上,由此,使贴补线圈和对象线圈相互重叠。例如,如果在前针床的编织针X上卡定了对象线圈,则使该对象线圈向后针床的编织针Y(与编织针X相向的编织针)移圈,同时在编织针X上形成贴补线圈,进而使对象线圈从编织针Y返回到编织针X。这样,从前针床看贴补线圈被重叠在对象线圈的表侧。
作为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的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只要种类不同即可。例如,可以举出将构成基础线圈列的第一编织线作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编织线,将第二编织线作为有色特别是有色不透明的编织线的情况。另外,也可以利用比第一编织线粗的第二编织线,也可以将第一编织线作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编织线,将第二编织线作为比第一编织线粗的有色的编织线。除此之外,也可以将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的双方作为不同的颜色的编织线。
作为本发明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最好是将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的至少一方作为热熔接线。不用说,也可以将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的双方作为热熔接线。
另一方面,本发明编织物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在前后的针床之间可以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编织的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具备:
由第一编织线编织的基础线圈列;
由外表与上述第一编织线不同的第二编织线编织,由与上述基础线圈列的一部分线圈重叠的单个或者多个贴补线圈构成的贴补线圈列,
所述编织物形成了基于上述第一编织线和上述第二编织线的外表的差异的花样。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18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