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紫外光引发树脂交联固着环糊精于织物上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21462.7 | 申请日: | 201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7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潮霞;陈丽;田安丽;王春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23/00 | 分类号: | D06M23/00;D06M10/10;D06M15/03;D06M15/5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紫外光 引发 树脂 交联 固着 环糊精 织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硅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交联反应将环糊精固着于织物上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环糊精是一类由D-吡喃葡萄糖单元首尾相连成环的大分子化合物,具有生物降解性能,对环境友好,作为绿色环保助剂,按其葡萄糖单元的个数可分为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分别具有6、7、8个葡萄糖单元,利用其空腔可以包合不同大小的活性分子,达到包合缓释的作用,制备功能纺织品,环糊精在纺织品加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将环糊精锚固在织物表面,可以使环糊精发挥长效性应用效果。目前将环糊精固着在织物上的方法有反应性环糊精法、溶胶-凝胶法、以及树脂法。US337036公开了一种采在自动洗衣干燥机将香料/环糊精施于织物上的方法。CN1431359公开了通过二羟基二羟甲基环乙烯脲、丁烷四羧酸和溶胶-凝胶技术将环糊精锚固在纺织品上。CN101671402A公开了一种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方法,这种衍生物能与蚕丝纤维以离子键结合,从而将环糊精固着到蚕丝织物上。CN1435516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组合再生角蛋白功能纤维的制造方法,是将环糊精加入纺丝液中,通过湿法或干法纺丝,从而将环糊精固着在织物上。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采用紫外光照射法,利用硅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之间的交联反应形成网状结构,将环糊精包合在其中,固着于织物上,利用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分子不同的空腔大小包合不同尺寸的活性分子,可制备释香、除臭、抗菌等多功能纺织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硅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交联固着法固着环糊精于织物上,具体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1 环糊精水溶液的配置:室温下称取1~18份环糊精于32~58份去离子水中,搅拌至环糊精完全溶解,配置成溶液1;
2 硅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的添加:在上述溶液1中以30~60滴/min的速度滴加硅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1~10份,搅拌至硅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完全溶解,配置成溶液2;
3 引发剂乙醇溶液的配置:室温下称取0.1~2份光引发剂于38~39.9份乙醇溶液,搅拌至光引发剂完全溶解,配置成溶液3;
4 预处理液的配置:室温下将溶液2缓慢加入溶液3中,搅拌至处理液澄清透明,配置成溶液4;
5 织物预处理:将织物置于上述溶液4中浸渍10~30min,使织物完全润湿;
6 紫外光引发硅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交联固着:将上述完全润湿的织物取出,预烘,置于光强为4kW的紫外灯下照射10~30s。
如上所述的环糊精是指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
如上所述的引发剂是指引发剂1173、引发剂55、引发剂TPO-L、引发剂500。
如上所述的织物是指涤纶织物、棉织物、涤棉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的实施例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能限定本发明的内容。
实施例一:
室温下称取2份β-环糊精于56份去离子水中,搅拌至环糊精完全溶解,再以30滴/min的速度滴加硅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2份,搅拌至树脂完全溶解;称取2份引发剂1173于38份乙醇溶液搅拌至光引发剂完全溶解;将上述含有β-环糊精及树脂的水溶液缓慢加入上述含有引发剂的乙醇溶液中,搅拌至处理液澄清透明;将涤纶织物置于上述处理液中浸渍30min,使织物完全润湿后取出,预烘,置于光强为4kW的紫外灯下照射10s,充分水洗。
实施例二:
室温下称取10份β-环糊精于44份去离子水中,搅拌至环糊精完全溶解,再以40滴/min的速度滴加硅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6份,搅拌至硅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完全溶解;称取1份引发剂55于39份乙醇溶液,搅拌至光引发剂完全溶解;将上述含有β-环糊精及硅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的水溶液缓慢加入上述含有引发剂的乙醇溶液中,搅拌至处理液澄清透明;将棉织物置于上述处理液中浸渍10min,使织物完全润湿后取出,预烘,置于光强为4kW的紫外灯下照射30s,充分水洗。
实施例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14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氮化物半导体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全解耦液压扭矩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