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陶瓷灯座接触片铆合装置及铆合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415699.4 | 申请日: | 2011-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3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华 |
| 主分类号: | B21J15/14 | 分类号: | B21J15/14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 地址: | 350899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 灯座 接触 片铆合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陶瓷灯座领域,具体是一种陶瓷灯座接触片铆合装置及铆合方法。
背景技术
灯座是保持灯的位置和使灯与电源相连接的器件,陶瓷灯座因其具有抗潮、抗腐蚀、耐高温、可以承受较高电压而不会漏电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在陶瓷灯座的加工过程中,传统陶瓷灯座其内两片金属接触片与接线柱的铆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序,现在市场上缺乏此类技术的装置,传统一般采用手工作业,其自动化程度低、所述劳动力多、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是对人力资源及物料的双重浪费,由于该技术长时间停留于手工阶段,使该技术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模式,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阻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效率高、结构新颖、操作简单的陶瓷灯座接触片铆合装置及陶瓷灯座接触片铆合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陶瓷灯座接触片铆合装置,用于将陶瓷灯座内的两个金属接触片与接线柱铆接,包括相互配合的下台面及上台面、还包括瓷件架、铆合针和动力装置,所述瓷件架固定在下台面上,所述瓷件架与陶瓷灯座的内表面相适配,瓷件架内设置有通孔,铆合针穿过通孔,并由动力装置驱动,瓷件架顶部设置有与两个金属接触片外形相适配的片坑,上台面上设置有用于夹持接线柱的机械手。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还包括脱架棒和驱动装置,瓷件架上设置有供脱架棒通过的过孔,脱架棒由驱动装置控制在过孔内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驱动装置为液压缸驱动或气压缸驱动。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瓷件架与下台面的固定方式为螺纹固定,瓷件架的底侧设置有凸板,凸板上开设固定孔,下台面对应位置开设有螺纹孔,螺钉穿过固定孔与螺纹孔固定瓷件架与下台面。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陶瓷灯座接触片铆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金属接触片放置在瓷件架上的片坑中,铆合钉朝向铆合位置;
步骤2.将陶瓷灯座套至在瓷件架上,陶瓷灯座上的铆钉孔对应铆合位置;
步骤3.在陶瓷灯座上的铆钉孔内放入接线柱,并固定接线柱;
步骤4.铆合顶旋转向上将金属接触片与接线柱铆合。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还包括步骤5.将陶瓷灯座与瓷件架分离。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分离方法为瓷件架上的脱机棒将陶瓷灯座推出。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接线柱由机械手夹持,放入铆钉孔后,机械手压住接线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陶瓷灯座接触片铆合装置及陶瓷灯座接触片铆合方法,在专业领域克服了铆合无机器的现状,极大的节省了人力资源,有利于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极大的提高的生产效率,降低的生产成本,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陶瓷灯座接触片铆合装置的半剖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陶瓷灯座接触片铆合装置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1-瓷件架;11-通孔;12-凸板;121-固定孔;13-小片坑;14-大片坑;2-铆合针;3-动力装置;4-脱架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参照附图,附图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陶瓷灯座接触片铆合装置,用于将陶瓷灯座内的两个金属接触片与接线柱铆接,包括相互配合的下台面及上台面、还包括瓷件架1、铆合针2和动力装置3,所述瓷件架1固定在下台面上,所述瓷件架1与陶瓷灯座的内表面相适配,瓷件架1内设置有通孔11,铆合针2穿过通孔11,并由动力装置3驱动,瓷件架1顶部设置有与两个金属接触片外形相适配的片坑,上台面上设置有用于夹持接线柱的机械手。
首先将瓷件架1固定在下台面上,其固定的方式为多种,本发明优选的采用螺纹固定,瓷件架1的底侧设置有凸板12,凸板12上开设固定孔121,下台面对应位置开设有螺纹孔,螺钉穿过固定孔121与螺纹孔固定瓷件架1与下台面。
本发明并不限制瓷件架1与下台面的固定方式,其他实施例中可将瓷件架1直接焊接在下台面上,或者采用粘结、铆接等固定方式。
在灯座中一般设有两个金属接触片,分别连接灯座的正接线柱和负接线柱,在瓷件架1顶部设置对应两个金属接触片的大片坑14和小片坑13,铆合钉设置在通孔11内,并朝向金属接触片的铆合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华,未经李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56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履转换机构
- 下一篇:一种黄素酶亲和介质及其合成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