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短小芽孢杆菌在防治兰花茎腐病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13021.2 | 申请日: | 201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5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卫良;朱秋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绍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主分类号: | A01N63/02 | 分类号: | A01N63/02;A01P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短小 芽孢 杆菌 防治 花茎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具体为短小芽孢杆菌及其提取物在防治兰花茎腐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兰花以其高贵典雅,幽香,独特摄魂的花型,花色,香味,数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与珍藏。目前,各地已将兰花作为高利润的精细农业项目大力开发,经过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前几年的兰花热,不少农民靠兰花发家致了富。但另一方面,随着盆栽兰花规模化种植和野生兰花的驯化与推广,其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新的病害也不时出现,兰花茎腐病是其中最严重的病害。
兰花茎腐病发病期与兰花的快速生长期是一致的,通常情况下,发病从兰花根部开始,然后向上发展,叶基部变黑褐色,球茎和叶基部腐烂,整苗完全死亡。从2006年开始申发明人通过系统研究明确了兰花茎腐病为一种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病害。
兰花茎腐病造成兰花死亡可达10%以上,有的甚至可达30%以上。有人估计浙江省每年因此病害而造成的损失都在几千万元以上,云南大理州调查2005年4~8月份,仅因茎腐病造成兰花损失在1亿元以上。虽然现在有许多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及方法,但总体上说效果都很不理想,兰花茎腐病被兰友们称为兰花的不治之症,是兰花养植的大敌。兰花茎腐病已严重威胁着兰花生长,特别是规模化的种植。有效预防兰花茎腐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是目前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经检索,陈卫良等曾利用短小芽孢杆菌来防治水稻纹枯病(见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942403A,申请号201010201531.9),但尚未发现利用短小芽孢杆菌防治兰花茎腐病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短小芽孢杆菌在防治兰花茎腐病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短小芽孢杆菌在防治兰花茎腐病中的应用,该短小芽孢杆菌保藏名称为:Bacillus pumilus 223,保藏单位: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日期:2010年4月8,保藏号:CCTCC NO:M2010075。
作为本发明的短小芽孢杆菌在防治兰花茎腐病中的应用的改进:将Bacillus pumilus223 CCTCC NO:M2010075制备而得的拮抗细菌发酵液与硅藻土按照1∶0.9~1.1的体积比混合,得可湿性粉剂I;可湿性粉剂I能用于治疗或预防兰花茎腐病。
作为本发明的短小芽孢杆菌在防治兰花茎腐病中的应用的另一种改进:将Bacillus pumilus 223CCTCC NO:M2010075制备而得的抗菌活性物质粗提液与硅藻土按照1∶0.9~1.1的体积比混合,得可湿性粉剂II;可湿性粉剂II能用于治疗或预防兰花茎腐病。
作为本发明的短小芽孢杆菌在防治兰花茎腐病中的应用的进一步改进:
当用于治疗兰花茎腐病时,将可湿性粉剂I或可湿性粉剂II与水按照1∶150~250的重量比混合,利用所得的悬浮液对发病兰花进行浸苗处理;
当用于预防兰花茎腐病时,将可湿性粉剂I或可湿性粉剂II与水按照1∶150~250的重量比混合,利用所得的悬浮液对兰花进行灌根处理。
本发明发现了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223 CCTCC NO:M2010075的新用途,即用于防治兰花茎腐病。虽然在CN101942403A中告知了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223CCTCC NO:M2010075能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但是水稻纹枯病与兰花茎腐病却是2个完全不同的病因;具体如下:
水稻纹枯病是由丝核菌属真菌所引起的病害,而兰花茎腐病是由镰刀菌属引起的病害。这二种病原菌的有性阶段分别属于担子菌和子囊菌,在分类上差异巨大。目前用于水稻纹枯病防治的药剂主要有井冈霉素、爱苗、满穗等,这些农药无一有用于兰花茎腐病防治的报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绍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未经浙江大学;绍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30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