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弹簧为内储动力大容量旋撒灭火干粉的自动灭火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9022.X | 申请日: | 201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2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王谢林;王啸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谢林;王啸风 |
主分类号: | A62C37/42 | 分类号: | A62C37/42;A62C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3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簧 动力 容量 灭火 干粉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自动消防领域。自动灭火是全球消防界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在油料化工,危险品仓库,高压电房、铁路公路隧道,文物档案馆、还有一些使用精密仪器的机房基站数据库等火头扩燃速度最快、火灾等级最高,危险程度和损失最大、社会影响最轰动的场所,至目前还只能以手动式干粉灭火器为配备,虽然灭火干粉几乎是针对这些场所发生火灾进行扑救的唯一灭火原料,但是手动灭火器材必须人为发现并人为使用,因此如果在火灾形成的初期不能被及时发现并及时扑灭,火灾级数加大后,人员会因浓烟高温无法进入火场使用手动灭火器,因此往往形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上述场所部分还处于无人监管状态,手动灭火器材往往变成了摆设,而这些场所的总面积却约占消防重点监控一半,是消防部门提心吊胆的地方。这些场所不安装自动灭火器材的原因并非主观故意,而是因为目前市面自动灭火器材只能使用液体或气体作为灭火的原料,也就是水和灭火气体,这两种原料因物理特性或灭火功能,不适应在大部分的上述场所做为灭火原料使用。本发明的灭火装置已通过国家检测,从《检测报告》的数据比较,本发明的单具自动灭火装置无论是灭火级别还是自动灭火保护面积,均是全球消防市场已面市的自动灭火器材单具灭火能力所远远不能比较的,因为是首次实现以多款弹簧为内储的灭火动力,能自动化的使用大容量的灭火干粉为灭火原料,因此不但能在一般室内使用,更可将上述场所原以手动干粉灭火器为消防配备的被动格局,提升为以大容量的自动干粉灭火装置进行主动灭火的新格局:也就是事先按场地需要的灭火级别和本自动灭火装置的保护面积为基数,设计并安装好本装置,当火情发生时,装置自动感应并启动,以内储的大容量灭火干粉为灭火原料,以压簧张力打松搅散罐内的干粉,以窝卷弹簧张力旋撒干粉,用机械动做的方式迅速有效地将大容量的灭火干粉按设计角度旋撒在保护面积内,不但能在火灾初起的最佳时间段将火头扑灭,大量落下的干粉还能有效覆盖保护面积内所有可燃物质表面,确保可能存在的阴火不至于再次复燃。本发明装置可根据需要,在配备电源的情况下,有同步自动报警功能;在烟大火小的场所还有光电烟感辅助电热启动功能;在需大面积同步启动灭火的场所还可实现一台装置温感自动启动后,自动带动多台装置阵列式电热启动同步灭火;本发明装置可由使用单位根据说明要求自行安装,有广泛的普及性;装置安装完毕后,由于装置的设计特性、机械结构和选用材料的材质所决定,本发明装置的自动性能完全屏除了人、电、水、气的外在动力,因此可在长达数年的整个使用期内无需再进行任何检测维修,除了可预防的事故型人为严重撞击外,已完全避免了任何可能的失误,彻底确保了安装场所的消防安全,是敢于提出能遏制火灾的全自动灭火装置。本发明装置的种种功能及技术上的特性,填补了世界性自动灭火器材的多项空白,加之灭火原料对人体相对安全,对精密仪器、电脑终端无腐蚀易清理;使用价格倍数低于市面现有自动灭火器材;外观薄且分层类似吸顶灯;不占用安装场地的下层使用空间等辅助优势;本发明的以弹簧为内储动力大容量旋撒灭火干粉的自动灭火装置,在其所属的自动消防领域占有明显的技术、功能、效果、价格的全面领先地位。
技术背景
国内外几十年的消防经验教训证明:仅是加强立法监督、群防群治、关停并转等到人为手段,并不能完全有效遏制群死群伤害恶性火灾发生,相反因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易燃可燃物使用量增多;农业人口进城,又使整体消防素质下降,因此火灾隐患逐年上升,国家监管难度也随之放大。不光我国,从全球层面看也均是如此。世界的共识认为,要遏制火灾起数和死伤人数这个世界性难题,只有从灭火器材自动化方向去寻找出路。如以自动水喷淋加烟感加自动抽风三位一体的消防配备,就被业内誉为“活动的防火分区”,发挥了巨大作用,享有极高地位,被国家在指定场所列为强制执行项目。此外,以七氟丙烷、二氧化碳、三氟甲烷等灭火气体为灭火原料的自动灭火器材近年来也逐渐兴起,另一些如水雾、水帘、泡沫等弱水性自动灭火器材也开始问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谢林;王啸风,未经王谢林;王啸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90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