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新型氨氮去除技术的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7074.3 | 申请日: | 201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1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孙胜利;刘兆丽;齐丽环;周新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荣翔正达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66;C02F1/52;C02F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1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新型 去除 技术 垃圾 渗沥液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工艺,特别是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表2要求的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垃圾渗沥液中的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氨氮浓度高、C/N比失调,并还含有各类重金属污染物,色度大、毒性强,是一种污染物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垃圾渗沥液的水质、水量波动大,与气候变化、温度变化、垃圾性质、填埋时间、填埋方式、垃圾含水率等诸多因素有关。由于垃圾渗滤液所含污染物成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其处理难度远远超出任何污染物成分相对清楚、浓度相对稳定、性质相对确定的污水。
目前国内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工艺以膜系统+生化+物化为主流,典型工艺为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纳滤+反渗透,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设备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由于膜的清洗频繁而经常停机,出水量(被处理过的水)大打折扣。实施此工艺的开始阶段运行结果令人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返回填埋场的浓水越来越多,有的达到日处理水量的一半需要回灌,甚至有的系统运转10个月就更换膜组件。
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随着垃圾填埋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当废水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物处理效果,且水质变化大,增加了生物处理的难度。赵庆良等人研究发现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并提出在采用生物处理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前必须将氨氮去除到50mg/L以下。王艳捷等人研究发现“中老龄”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对厌氧污泥的毒性影响较大,高浓度重金属对厌氧污泥活性的抑制较难恢复。建议在采用厌氧工艺前,应先对氨氮进行预处理以减少其对厌氧微生物的毒性作用,同时避免水质剧烈波动对厌氧处理系统的冲击。
新标准GB16889-2008对指标要求更严格,且指标数量增加较多,尤其是对总氮提出了要求(要求总氮小于40mg/L),这要求处理工艺具有较强的脱氮功能,在水质发生波动时,能有较强的适应性。常规处理方法的氨氮去除能力有限,为了应对氨氮浓度的波动,采用后序加反渗透去除超标的氨氮,而反渗透系统的加入无疑会使设备投资和吨水消耗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反渗透膜的孔径非常小(小于1nm),高浓度的有机物或无机可沉降物容易造成反渗透膜污染或在膜表面结垢等问题,导致设备长期运行处理效果差。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采用反渗透处理垃圾渗沥液是不可取的。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的翟力新说,为了达到新标准的排放要求,脱氮工艺的革新将变成一种必然趋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行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的不足,以气水分离膜去除氨氮技术为基础,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符合GB16889-2008中表2排放要求的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新型氨氮去除技术的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在调节池中对垃圾渗沥液进行水质、水量调节,达到均质和均量的目的,为后续废水处理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荣翔正达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荣翔正达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70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业废渣利用混合机的衬板装置
- 下一篇:搅拌机叶轮安全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