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浓度聚酯切片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系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6555.2 | 申请日: | 201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1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丁海荣;王庆芬;刘洁玲;褚士军;邹俊峰;曹志敏;刘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海荣;王庆芬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华苑产业园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浓度 聚酯切片 污水处理 循环 利用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浓度聚酯切片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系统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不同性质废水分流预处理,结合均质酸化、QCS高效厌氧反应器和高效好氧生物降解池、澄清、自动提泥分配装置及过滤的方法全面进行废水中污染物降解,最终处理出水达到排放标准或满足循环利用指标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酯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废水方面)。聚酯车间酯化所产生的废水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化工废水,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乙二醇、乙醇和二甘醇、二氧杂乙烷及少量的乙醛、有机酸、有机溶剂、低聚合物和无机盐等有机物质;聚酯车间地面冲洗废水浓度中等,可生化性略好,但废水中含有的少量大分子有机物较难处理;纺丝废水浓度中等,但该股废水中含有少量的油类物质,需进行破乳及隔油的预处理;另还有厂区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等。聚酯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种类较多,如不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势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且针对不同性状的废水必须采用不同的工艺才能有效的处理。
聚酯生产废水主要来自酯化缩聚反应及聚酯熔体切粒等工段产生的废水。聚酯废水属溶解性有机废水,废水中成分以醇类为主,含有乙二醇、乙醇和二甘醇、二氧杂乙烷及少量的乙醛、有机酸、有机溶剂、低聚合物和无机盐等。
聚酯废水的特点是有机物含量高,废水的化学需氧量往往是数千,有的甚至达到上万。虽然废水组份较稳定,但间隙排水,冲击负荷较大,废水中存在一定量的难生物降解性有机物。
归纳聚酯废水具有下述特点:
生产排水具有间隙和周期性,废水水量和水质的波动很大,不均匀程度很高;
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低聚物,有时还混有难降解的有毒有机物联苯和联苯醚等混合物,这类物质不易降解或降解过程较复杂,历时较长;
废水中B/C值一般都大于0.3,可生化性较好;
废水中污染因子的浓度较高,其中聚酯废水COD值可达5000mg/L左右,有时甚至更高,属高浓度有机废水,所以仅采用好氧生物降解工艺是不经济的,效率也较低,应充分考虑废水的高效厌氧处理工艺;
废水的pH值约3~5左右,属于酸性废水,而生化处理和达标排放均要求控制pH值至中性;
有少量的含油废水,需要采用有效的预处理方法除去油类,运行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水中含油物质指标;
废水中的有机物大多数以溶解态形式存在,且废水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生物难降解的溶解性COD。
一般的废水处理技术,难以以一种方法一次性处理,达到达标的排放标准,而且理设施规模庞大,建设投资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浓度聚酯切片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系统方法,该方法根据水质水量特性情况分析,结合所开发的先进处理技术和高性能产品才能实践对聚酯废水处理的达标保证,确定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依照如下思路:
总体思路采用QCS高效厌氧反应器和高效好氧生物降解池结合的生物系统工艺进行处理;
由于水质特点不同,油剂、一般废水(包括一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与聚酯废水这三类废水必须进行分流处理,这样可以缩小处理设施规模,减少建设投资。聚酯废水处理是经多项成功案例的优化创新,经QCS高效厌氧反应器使有机物浓度大幅度降低,减轻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含油废水采用分离除油预处理工艺,减少或消除油剂对生化微生物的不良影响。一般废水采用拦截预处理工艺,避免杂质堵塞构筑物或设备。
三类废水经不同的预处理工艺处理后再合并处理,采用高效好氧生物降解池处理工艺全面降低污染物。
最后通过澄清、过滤分离深度处理,保证水质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工艺流程简捷、工程造价低、运行费用低、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管理简捷、方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浓度聚酯切片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系统方法,采用不同性质污水分流处理,采用浮选装置、均质酸化、QCS高效厌氧反应器、高效好氧生物降解池、澄清、自动提泥分配装置相结合的处理系统方法。处理聚酯切片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海荣;王庆芬,未经丁海荣;王庆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65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轴承旋转内圈的无线测温装置
- 下一篇:多脉冲重叠触发LED节能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