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线芯热熔焊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5420.4 | 申请日: | 201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1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蒙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唐模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28/00 | 分类号: | B23K28/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46 江苏省南京市栖***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线 熔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线芯热熔焊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热熔焊接技术成为电力工程领域的一个新型工艺,各种相关器材及工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始终未见有适合电缆线芯(特别是600mm2-3500mm2大截面)热熔焊接工艺用装置的使用。目前常用的电缆线芯接续的方法有如下三种:一种是用铜(铝)管压接法,但该方法属于机械连接,如在野外施工,液压压接设备,多受到运输携带的限制,且连接后电缆的导电性能下降,为了弥补降低的导电性能,就加大截面积,因此造成大量的贵金属资源及资金的浪费。且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且成品接头检测困难;另一种方法是单丝钎焊法,此工艺只适用于电缆生产企业在制造过程中单丝的接续,无法满足成品电缆即多股电缆线芯的接续。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电缆线芯本体互绞接续,此方法只适用小截面(35mm2以下)的电缆线芯连接,并不适用于600mm2-3500mm2大截面电缆的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无需借助其他检测设备,使用更加方便,同时减少了外部条件的影响,节约建设资金的分子连接式的电缆线芯热熔焊接装置。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缆线芯热熔焊接装置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为:包括支架以及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电缆线,所述电缆线上设置有焊接装置,所述焊接装置的底部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焊接装置包括反应腔以及与所述反应腔相连通的储液腔,所述焊接装置内设置有焊接腔,所述电缆线部分设置在所述焊接腔内。
所述焊接装置内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上下两端分别于所述反应腔和储液腔相连通。
所述导流槽的长度为8cm-12cm,横截面积为0.503cm2-0.785cm2。
所述焊接装置上还设置有模具夹和打火器,所述打火器与所述反应腔相连接。
所述焊接装置的顶部设置有烟雾罩,所述烟雾罩上设置有通风孔。
所述焊接装置内填充有填充层。
所述焊接装置上设置有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分别与所述电缆线和所述焊接腔相连接。
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安装在所述焊接腔上的多个散热片,所述多个散热片通过循环水道相连通。
所述电缆线上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安装在所述支架上。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缆线芯热熔焊接装置来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焊接作业快,焊接效果好,并且焊接质量较高,同时不需要外加能源,操作简单,适合大规模普及应用;通过设置在焊接装置上的冷却系统内部设置循环水道,用水泵将常温水泵入散热片,通过水的快速流动,从而带走大部分热量,对不导电介质层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缆线芯热熔焊接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电缆线芯热熔焊接装置中焊接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如图1至图2所示,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缆线芯热熔焊接装置的实施例,包括支架1以及安装在所述支架1上的电缆线2,所述电缆线2上设置有焊接装置3,所述焊接装置3的底部安装在所述支架1上,所述焊接装置3包括反应腔31以及与所述反应腔31相连通的储液腔32,所述焊接装置3内设置有焊接腔33,所述电缆线2部分设置在所述焊接腔33内,所述电缆线2上设置有绝缘层21,所述绝缘层21安装在所述支架1上,所述的反应腔31内设置有热熔焊粉,所述热熔焊粉由以下成分组成:氧化度为75%、粒度为40目的球形表面氧化铜((CuO)粉末74.3%、纯度在99.9以上;粒度为40-60目的金属铝(Al)粉末12.2%;铜含量为85%,粒度为40-60目的铜铝合金(CUAl)粉末7.7%;粒度为100目的造渣剂3.8%以及粒度为100目的镍((Ni)粉末2.0;采用此种添加了75%氧化度的球形表面氧化铜,有利于在置换反应中提高反应速度,由于产生了大量氧气,因此有助于提高反应温度,为了使激烈的反应在控制范围之内,添加了铜含量为85%的铜铝合金粉的热熔焊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唐模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唐模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54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