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源转接线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2032.0 | 申请日: | 201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6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蒋志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恒得利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7/02 | 分类号: | H01R27/02;H01R31/06;H01R13/7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源 转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结构设计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电源转接线,能实现为不同电源插头的用电器供电,基本能满足市面上采用的全部标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源转接线,通常是以插线板的方式出现,但是往往也不能满足市面上出现的各种用电器使用,当出现需要使用欧标、美标等电器时,有时电源转接线更会无所适从。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新型的电源转接线,能实现为不同电源插头的用电器供电,基本能满足市面上采用的全部标准。本发明的电源转接线,更可以采用多个插座单元并列设置的方式,设计成插线板,能满足各种电器同时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转接线,能实现为不同电源插头的用电器供电,基本能满足市面上采用的全部标准。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源转接线,一端为插头,另一端为插座,所述插座端的插孔设有两排孔,上排为并列设置的两个呈八字形设置的矩形插孔,下排包括三个插孔。
所述电源转接线的下排三个插孔分别为左插孔、中间插孔、右插孔,所述左插孔、中间插孔、右插孔的主体均为矩形且轴线互相平行,所述上排两个呈八字形设置的矩形插孔关于下排中间插孔轴线对称,所述中间插孔两侧均设有半圆形扩口,所述左、右插孔设有左扩口、右扩口。
所述电源转接线的电源线部分为弹簧线。
所述电源转接线的电源线主体设置于套筒内且其两端分别从套筒两端拉出。
所述插座至少包括并排设置的三组,形成插线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 能实现为不同电源插头的用电器供电,基本能满足市面上采用的全部标准;
2. 可以采用多个插座单元并列设置的方式,设计成插线板,能满足各种电器同时使用;
3.将插头与插座之间的电源线主体部分设置为弹簧线,可以避免根据电源线的需求量合理的拉出一定的长度;
4.将弹簧线设置与套筒内并且两端拉出,整体比较整洁,避免了凌乱;
5.结构新颖简单,成本较低,容易普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1、插头; 2、插座; 3、4、矩形插孔; 5、左插孔; 6、中间插孔; 7、右插孔; 8、电源线部分; 9、套筒; 10、插线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
一种电源转接线,一端为插头1,另一端为插座2,所述插座端的插孔设有两排孔,上排为并列设置的两个呈八字形设置的矩形插孔3、4,下排包括三个插孔。
所述电源转接线的下排三个插孔分别为左插孔5、中间插孔6、右插孔7,所述左插孔5、中间插孔6、右插孔7的主体均为矩形且轴线互相平行,所述上排两个呈八字形设置的矩形插孔3、4关于下排中间插孔6轴线对称,所述中间插孔6两侧均设有半圆形扩口,所述左、右插孔5、7设有左扩口、右扩口。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能实现为不同电源插头的用电器供电,基本能满足市面上采用的全部标准。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电源转接线的电源线部分8为弹簧线。将插头1与插座2之间的电源线主体部分设置为弹簧线,可以避免根据电源线的需求量合理的拉出一定的长度。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电源转接线的电源线主体设置于套筒9内且其两端分别从套筒9两端拉出。将弹簧线设置与套筒9内并且两端拉出,整体比较整洁,避免了凌乱
实施例二:参见图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不赘述,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插座2至少包括并排设置的三组,形成插线板10。本实施例的插座2设置为四组。
本发明的结构原理非常简单,适合作为标准件推广。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发明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恒得利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吴江市恒得利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20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